苏区:“共和国摇篮”的红土蝶变

记者 赵明 朱良骏/ 文 齐洁爽/图
2016-06-03 16:32
摘要

这里是大山深处的一个盆地,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瑞金。

 

江西瑞金沙洲坝有一口井叫“红井”,井的边上竖有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红井的故事流传了几十年,如今,人们来到红井旁,都要喝上一口水,感受一下井水的甘甜。 

在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区精神:

青山、绿水、红土地,还有辉煌的历史、英雄的人民。

这里是大山深处的一个盆地,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瑞金。这片红色的土地,每一寸都浸染着革命烈士和老区人民的鲜血。正是以这片红土地为中心成立的中央苏区,和全国其他苏区一起,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淬炼出伟大的苏区精神。

历史风云虽已远去,苏区精神历久弥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继承先烈遗志,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一口红井传递红色基因

在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题目叫做“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为当地百姓打井的故事。5月11日,记者来到瑞金沙洲坝,亲口品尝了令人神往的红井水。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为解决群众的吃水难题,带领红军战士经过三天三夜努力,挖出一口直径0.85米、深6米的水井。“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红军北上长征后,当地百姓为怀念毛主席和红军战士,把这口井称之为“红井”。

红井已经成为人们向往的神圣之地,甘甜的红井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红井旁,记者遇到一群争着品尝井水的少年。一打听,才知是兴国县良村中学初一、二年级学生,来景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尝一口从井中打的水,同学们一个劲地叫“真甜!”记者也舀了一勺,的确甘甜可口。

记者问身旁的两个初一女生,像这样的“研学旅行”活动每学期都有吗,她们回答:“每学期都有一两次,每次回去后还要写作文呢!”“那你们今天回去准备写什么呢?”记者问,其中一个女孩儿笑着说:“我会写,这是我喝过的最甜的水!”

女孩儿也许还不能真的理解红井水的“甜”,也许不会真正理解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含义。但至少,这口红井所传承的红色故事,已影响到了她们这一代。

让革命传统代代相传,使振兴发展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瑞金市开展了以“读一本红色书籍,上一堂红色教育课,看一台红色节目,唱一首红色歌谣,诵一篇红色诗文,观一部红色影视作品,游一次红色圣地,护一件红色文物,写一篇红色体会”等“九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育新人”教育实践活动,把红色基因和苏区精神悄然“栽种”在孩子们的心中,伴随着他们成长。

一口红井,不但感染着孩子们,还在党员干部间传递着红色基因。瑞金市委书记许锐说,红井时刻警醒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要永远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把民生福祉放在首位,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苏区的红色故事数不胜数。“毛主席为我开天窗”、朱德让新战士还老乡菜钱、张闻天为红军家属砍柴、邓小平帮群众种地等,无不体现出老一代共产党人,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的崇高精神。

17棵“信念树”激励贫困村变模样

深圳特区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采访组记者一行,驾车一走进红色故都瑞金,便被一组数据所震撼:当年,瑞金全县仅有24万人,而参加红军的就有4.9万,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加入了革命队伍。其中,为革命捐躯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7166人。从1934年红军长征后,一直到1949年重新解放,约15年时间里,瑞金的人口一直呈负增长。

瑞金叶坪乡华屋村就是其缩影。

华屋村因整个村庄姓华而得名。阵雨初霁的午后,阳光抖落在华屋村后的蛤蟆岭上,郁郁苍松显得更加高大挺拔。记者发现在17棵苍松下的石碑上,都镌刻着一个人的名字,陪同记者前来的瑞金市委宣传部报道组副组长范建明介绍:“这17棵苍松,源于一曲荡气回肠的悲壮故事。”

1934年,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前夕,华屋村的华质彬等17位革命者相约到村后山上,分别种下一棵松树。他们约定,革命成功后,再一起回到家乡,看长大的松树。可这17位华氏男儿,却没有一位能回来。

当年烈士们种下的17棵松树,现在被村民称之为“信念树”。

举头仰望,高大通直的树干直插云霄,仿佛是17名热血男儿冲锋的英姿。

村主任华盛介绍,华屋村43户家庭有42户烈属。当年苏区时期“扩红”运动,瑞金出现了众多“红军村”,偏远的华屋村就有139名青年参加革命,其中106人参加了长征。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征途,华屋村却一度落在了后面。

“因为革命,华屋很红;因为战争,华屋很穷。”华盛向记者描述了2012年前的华屋村旧景: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全村119户中有103户居住在土坯房,整个村庄没有小车、空调、燃气灶,没有一户家庭有卫生间。

就像当年种下17棵“信念树”的先辈一样,华屋村村民坚信,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党的富民政策,他们一定会战胜困难、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2013年,华屋村被列为瑞金危旧土坯房集中改造示范点,他们推进土坯房改造,统一征地、统一拆迁、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外墙装修,华屋村家家户户分到了崭新漂亮的二层小洋房。

不仅要住新房子,还要找到致富新路子。“山上种油茶毛竹,田间种烟叶山药,房前屋后养蜂养土鸡养生猪”的产业发展思想指导下,华屋百姓正在亲手推开致富大门。干部们“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下乡、村里成立了特种农产品合作社、在家的老人妇女们开始养殖蛋鸡……土特产品统一收购、包装、销售,提高效益。这种“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已经取了成效,也获得了好评,脱贫致富成了华屋村村民生活的驱动力。

夕阳西下,记者告别华屋村时看到,一幢幢白色小楼前面,成片的烟田里烟农们在打理一棵棵“黄金叶”,小河旁的大棚里,黄瓜、西红柿已结出诱人的果实……这座红色村庄正在发生美丽的蝶变。

2

红四军部署大柏地战斗干部会议旧址,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大柏地乡。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率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2月10日到达瑞金大柏地,亲自部署指挥红四军在此伏击并消灭了尾追之敌,为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后首次大捷。

昔有“自带干粮办公” 今有驻村扶贫帮困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里,记者被一首《苏区干部好作风》山歌所吸引:“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走山路,夜打灯笼访贫农”,便连忙抄了下来。

看到记者很好奇的样子,一起前来的瑞金宣传部小伙儿曾美昌便说:“这首山歌瑞金很多人都会唱,而我们现在驻村心连心工作队,其实也和过去的苏区干部差不多。”

小曾介绍,驻村心连心工作队一有需要就会下到村里,有时周末也不回家。他所在的宣传部和其他市直机关一样,都挂几个点,在村里宣传政策、慰问困难群众、制定生产规划、帮助发展产业等,不但瑞金,整个赣南都在这么做。小曾本人就挂点在一个离市区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山村,他说,如果不是陪同记者采访,这几天也会在村里。

在瑞金偏远的大柏地乡,记者又一次了解到驻村工作队的情况。

大柏地之战,被陈毅称之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的战斗”。1929年2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采用诱敌深入的伏击战术,将湘赣国民党军第十五旅两个团大部歼灭在大柏地,缴获800余支枪。

现在,这个拥有1.4万多人的乡,因为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全乡常住人口只有6000多人,其他村民大都外迁或出去打工。上任不久的年轻乡党委书记张仲群,绞尽脑汁,试图通过种植、养殖、驻村帮扶等,争取在2018年将全乡500家贫困户全部脱贫。

80多年前,一首朴素得如同拉家常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山歌,唱出了红土地上一道特殊风景,唱出了当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真实写照。今天,驻村干部与村民“同吃一桌饭、同坐一条凳、同住一间屋”,干部与群众熟络如邻里,干部帮群众跑腿办事如家人,群众对干部信任夸奖如亲人,不同样体现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吗。

红土蝶变,今朝更美!记者还没回到深圳,便接到小曾发来的瑞金市政府工作报告邮件,内容显示:5年间瑞金已实现9.7万人脱贫,今年确保2.8万人脱贫,退出29个贫困村。

编辑 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