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10年开展300场“委员讲堂”,架起委员与群众的联系桥梁。
城市公共空间、学校、企业、社区开展300场活动,超过3.7万群众现场参与,超过3000万人次线上围观……
这是从深圳市政协“委员讲堂”10年活动中提取出来的一组数据,也是这一履职平台10年来联系服务群众、传播凝聚共识、展现委员担当的一个个注脚。
2014年,五届深圳市政协创办了“委员(社区)讲堂”履职品牌,由市政协科教卫体委牵头组织,市政协各专委会、党派机关、界别委员、全市各区相关街道、社区积极参与,互相支持配合,共同把“委员讲堂”打造成了一个积极联系服务群众、面向社会正面发声、凝聚和传播共识的新的机制化平台,展现政协委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重要窗口。
1
服务群众凝聚共识
有政策高度更具社会热度民生温度
10年来,扎根于基层,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市政协择优组织各行业、各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230名委员作为“委员讲堂”主讲嘉宾授课,实现深圳市政协32个界别委员讲课全覆盖。
讲什么、怎么讲则是“委员讲堂”关注的重中之重。
“人民政协是什么?人民政协干什么?人民政协怎么干?”“如何深化深港‘双城’合作,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对待转基因技术?”“在《民法典》规范下,百姓买房租房如何规避风险?婚姻存续期间和离婚后夫妻有什么权益?”“网购时代,如何精准避坑,如何维护合法权益?”……
10年来,围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五大领域,登上“委员讲堂”的委员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难点,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解读事关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前瞻性重要性问题,积极回应百姓关切问题,既重政策高度,也具社会热度和民生温度,在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架起了政协委员与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
今年7月,市政协委员李鉴墨以“组织工程:通往再生的阶梯”为主题,与坪山区的群众、师生分享了组织再生和医学科技的最新进展。出乎他的意料,在活动后,很多老师、学生和听众都通过现场加微信联系他,和他进行交流探讨,并表示授课内容对他们有启发、有帮助。
“这样的反馈让我深感这项活动的意义,它不仅传播了知识,还激发了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为社会带来了真实的改变。”李鉴墨表示,“委员讲堂”的成功在于它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让更多人了解政协、走近政协,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也让政协委员的工作更加充实、有价值。
2
10年创新提质增效群众满意度达9.78分
10年的坚持,让“委员讲堂”这一履职平台拥有厚重的底蕴;不断地创新,则让这一平台拥有更多的活力和生命力。
为了让讲堂活动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市政协不断总结经验做法,于2021年出台《政协深圳市委员会“委员讲堂”管理办法(试行)》,从组织机构、内容、程序要求等提出相关规定。
委员讲堂质量高不高,关键在于主讲嘉宾讲得好不好。为此,“委员讲堂”从一开始,就定下“规矩”——主讲嘉宾需邀请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专业知识积累较为深厚、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委员。为进一步提升讲堂活动质量,市政协2021年起成立由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各区政协推荐的政协委员,以及各领域的领军人物、行业代表组成专家库作为智力支持。目前,在各单位推荐下,初步建立起由130余名政协委员、行业代表组成的“委员讲堂”专家库,并计划适时更新专家库名单,以保证“蓄水池”常新。
从2018年起,市政协“委员讲堂”陆续与市委宣传部“市民文化大讲堂”、前海管理局“前海讲堂”、南方科技大学“南方大讲堂”、南山区“院士讲堂”、深圳中学“深中大讲堂”等多个知名讲堂品牌合作。通过与我市其他知名讲堂品牌的强强合作,共享行业领军人物的授课资源,“委员讲堂”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
新媒体时代,“委员讲堂”也与时俱进。自委员讲堂2015年在腾讯公司内部网络在线同步直播“腰颈椎病防治知识”以来,市政协一直努力探索网络直播的新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丰富活动形式,拓宽受众面。七届市政协以来,“委员讲堂”充分利用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全天候、全覆盖特点,积极开辟“互联网+”传播模式,借助互联网在线同步直播和回放课程拓展观众。“委员讲堂”累计在线观看超3000万人次,真正做到了深入群众。
精益求精才能铸就精品。“委员讲堂”活动还依托微信二维码扫描讲堂问卷调查,收集听众对主讲委员、课程内容、活动组织形式等意见建议,以进一步提升讲堂活动质量。10年来,讲堂互动整体满意度达9.78分,在刚刚举办的2024年深圳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上,“委员讲堂”获评深圳市十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10年来,委员讲堂秉承深入基层,协商文明的理念,通过正面引领,凝心聚力,成为广泛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为传播政协声音,讲好政协故事的平台。”
市政协科教卫体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起点,“委员讲堂”将继续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在打造地方政协组织积极联系服务群众、面向社会正面发声、凝聚和传播共识的机制化平台、展现政协委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重要窗口上作出新探索、新贡献。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7:43
#45载圳青春#[团队] - [长视频] - [微光成炬,爱在梅林] 这是一个关于老龄的故事,也是属于梅林街道的故事,林叔,一位初来深圳的“新深圳人”,带着牵挂,从远方来到女儿身边。他原本只想短暂陪伴,却在梅林的街头巷尾,遇见了意想不到的安心与温暖——适老化的社区设施,细致入微的居家服务,热热闹闹的老年课堂、邻里茶话、健康义诊……原来,这里不只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也是一座懂得倾听长者心声的城市。在一点一滴的关怀中,他看见了生活的温度,也读懂了城市的深情。于是,他决定留下,不只是为了女儿,更是因为,这里,也成了他的家。跟随林叔的脚步,我们看见梅林的温度,看见深圳的包容,也听见那句熟悉的承诺——“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在这里,老了,也能幸福地留下。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12
#45载圳青春#夏日傍晚,孩子们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手牵引线,风筝在头顶迎风飞,轻松又惬意。深圳市民中心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市民悠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放包容,这里没有围墙,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是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