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行首届毕业典礼,229名“联合创始人”体现锐意创新精神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2024-12-01 21:3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30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行首届毕业典礼,229名毕业生完成学业,开启人生新篇。自建校以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走过逾两载岁月,以开创性的“枢纽-学域”学术架构,立志建成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

“你们将永远有能力化挑战为成就、化创意为现实、化梦想为深远影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理事会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向毕业生们祝福。她提到,该校为全球首家采用创新融合学科学术架构的大学,注重跨学科学习,培养具有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其创新学术架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科设置相辅相成,两校共同勾勒大学发展的未来范式。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同毕业生们寄语:“步入人生新阶段,无论面临何种挑战,请坚信:你是一位充满创造力的践行者。”他强调,今年的毕业生们正处在该校首届毕业典礼和人工智能时代开启这两个重要交汇点。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致力于成为国内科研和创新的高地,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保持好奇心,在这个时代,能够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往往比只提供正确答案更有价值。”他说。

倪明选提到,中国不仅需要卓越工程师与顶级科学家,更需要杰出的跨文化交流者来扮演桥梁角色,连接不同文明,消除误解,促进和谐。他希望毕业生们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迎接挑战、不惧失败、坚守自我、保持好奇。他激励同学们:“你们应当为你的学位而自豪,更应为成为港科大家庭的一员而骄傲。你们毕业于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

“走出舒适区,大胆尝试,失败,再尝试。持续推动自己向前,你会对自己能够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惊讶。”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亲切地将首届毕业生们称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联合创始人”并指出,他们是该校第一批毕业生、第一批在香港以外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学位的学生、第一批在创新学术结构下接受真正跨学科教育的学生。

如此多的“第一”加持,沈向洋却以自己在微软主导开发“必应”搜索引擎(Bing)与“谷歌”竞争的职业经历为例,告诉毕业生们“偶尔做第二”,勇敢地向市场领导者发起挑战,并在失败中学习和不断尝试的重要性。他建议毕业生们,“走出舒适区,大胆尝试,失败,再尝试。持续推动自己向前,你会对自己能够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惊讶。”

谈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沈向洋引用牛顿的名言——“我们造的墙太多,而修的桥太少”,以此强调在技术之外,理解与尊重差异的重要性。他鼓励毕业生们成为香港科技大学的代言人,传播学校的价值观:诚信、同理心、宽容和包容。他说:“世界互联互通,已成为‘地球村’。作为一名科学家,我相信我们能够,而且必须创造出能造福全人类的人工智能。”

沈向洋对毕业生们提出期许:“你们要去寻求那些能够体验不同文化和视角的机会。要去远方,结识新朋友,学一门新语言,保持开放的心态。你的思维将因此而丰富,你将能够为每个人创造更好的产品。希望你们能富有同理心、责任心,做对的事。最后,记得常回母校看看。这所大学的辉煌篇章,将由你们未来10年、30年、50年的发展来书写!”

毕业生代表蔡一涵表示:“在这里,失败并不可怕——它是进步的勋章。”来自该校社会枢纽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的硕士研究生的他觉得,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不仅是一所大学,还是一个思想者和行动者汇聚的地方、一个挑战现状的地方。他分享同学和自己的跨学科学习或项目制创业的经历:有人从心理学专业转型成为“智能物流专家”;有人在经济学的转角走向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他自己和团队携手,合共出版七本关于写作的教辅书籍。

蔡一涵坦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学生勇于探索,不惧失败,因为这所学校不仅容忍失败,还将其视为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收获尽情探索、质疑、创造,并且不惧失败的自由,还收获一种认识——认识到对所投身事业的理解与热爱,究竟能达到何等深度。他向学校表达最诚挚的感谢并勉励同侪:“我们并未选择平坦易行的道路,而是决心向‘月球’进发,因为这段旅程充满挑战与未知,值得我们一同启航。”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229位毕业生,绝大部分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首批红鸟硕士班。作为该校为培养融合学科领军人才而设立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项目,送出首批毕业生,标志着此项目已走过一个完整的培养周期。该项目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枢纽-学域”架构下的首步实践,采用小组项目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鲜明专业特长、宽广学科知识面、全面可迁移能力和优秀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其项目小组由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他们合作解决来自真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学生们受多元导师团队的全方位指导和支持,学术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论文研究,项目导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各项可迁移能力,业界导师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真实需求。在导师团队的悉心指导下,红鸟硕士项目的毕业生将拥有广阔的发展道路,成长为能够从容应对未来挑战的领军人才。

据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旨在培养国家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首批毕业生中,有近六成选择继续深造,他们被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顶尖学府录取。另有超三成的学生即将步入职场,加入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国银行等龙头企业。令人欣喜的是,还有不少毕业生正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创业。这些毕业生体现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锐意创新的精神。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温静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