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企业公馆。
走进前海,一排排风格各异的别墅式建筑映入眼帘。漫步其中,听着潺潺的流水声,看着周围绿草如茵的公园式景观,仿佛置身江南小镇。这里就是被公众所熟知的前海首个企业实体办公园区——前海企业公馆。
前海企业公馆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由40多栋低密度企业办公楼和部分公共商业配套设施,以及约12000平方米的前海会展交易中心组成。项目由万科中标采用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开发建设,于2013年9月5日正式开工,当年年底,一期展示区开始对外开放,2014年12月全部完工。从开工建设到投放使用,前后历时400多天,创造了深圳建筑史上的又一奇迹。
4年前那里曾是一片滩涂
前海企业公馆的建设过程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当记者找到当时担任前海企业公馆项目经理的官有风时,他正在万科蛇口企业公馆的工地上忙碌着。戴着安全帽、晒得有些发黑的脸上挂满汗水,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听记者说明来意,官有风说:“要让我讲前海企业公馆建设的故事,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
官有风在工地旁边的一个洗手池简单地洗了把脸,带着记者走进集装箱做的工地临时指挥所。他指着这个简单的“办公楼”告诉记者,只要工程一开始,他就会和同事住进这里,工地的指挥调度命令都从这里发出。
“作为工程项目经理,我们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记得4年前,当我们进驻前海,准备建造前海企业公馆的时候,也是在这样的集装箱改造的‘办公楼’里开始的,而且一待就是两年……”随着官有风打开记忆的闸门,深情讲述前海企业公馆的建设历程,记者仿佛也被带入了那个尘土飞扬、挑灯夜战的工地里。
“4年前,在那个骄阳似火的7月份,我和万科项目组其他成员一起来到前海进行项目前期勘查时,我们看到的前海仍是一片滩涂,只有检验处理场、苗场和临时水沟。”
官有风说,在商量设计方案时,对前海因填海造成的很多积水水沟,清华大学一位教授的建议给了他们很多启发。他提到,应保留水的因素,把前海一洼洼的积水改造成景观,将其融入前海设计中。这一理念得到大家的一致赞许。现在看到的前海企业公馆园区内,美丽如画的湖景与周围的办公楼相映成趣,和谐统一,正是这一设计理念的体现。
建设过程中压力巨大
前海企业公馆于2013年9月5日正式奠基动工,根据项目开发计划,一期展示区必须在2013年12月7日建成开放,从设计到建成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这无论对设计还是建造本身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谈到这段经历时,官有风至今心潮难平。他说,按照12月7日这个时间点倒排工期,时间紧、任务重,要在12月7日前完成一期展示区建设,对项目运营的各方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
官有风回忆,当时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来用。工地上的事情千头万绪,吊车的安置、材料的调度、道路的顺通、水电气协调,每一件事情都会牵扯到上百件事,而且环环相扣,一件事情没完成,后续工作全部无法进行。所以难以按照常规的施工流程一步一步走,只能多件事穿插进行。
“回想起那段日子,至今都心有余悸。压力大的有时候会透不过气来,甚至有些焦虑。”说到这里,官有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仍在释放心中尚存的压力。
从项目开工起,官有风和他的同事就没有周末,每天晚上十点开碰头会,直至把第二天的事情一一交待落实,常常要忙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早上7点又要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官有风说,在那种高度紧张、快节奏的工作氛围里,脑子里装的全是工友的安全、工程进度和需要处理的事项,根本感觉不到疲劳。
400多天大奋战终迎完美开园
工程全线开工后,工地上有1800个工友在占地9万平方米的场地里同时施工,人数最高峰时达到2500名,18台汽车吊同时吊装,那样的场面,作为项目总经理,官有风的心都提到嗓子眼。晚上视察完工地,把夜宵交到工友手上时,官有风总是会一遍一遍地提醒每位工友注意安全。
有一件事情,官有风至今记忆犹新,在特区馆网架焊接的两天时间里,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官有风介绍,现在看到的特区馆外墙,会有很多凸出来的形态各异、造型别致的点玻幕墙,结构十分复杂,它由钢结构、网架、金属屋面板、点玻、挂式单元式铝板组合而成。
2013年10月,8名工人爬到14米高的网架上实施焊接作业,为了保证网架的坚固,需要连续不停地焊接。在网架焊接的两天时间里,官有风的心也一直悬着。
直到8名工人完成焊接,安全回到地面,撤掉吊车和支架,三维网架稳稳地立在原处时,官有风感觉自己的整个身体都放松了下来。
经过400多天的连续奋战,前海企业公馆终于在2014年12月7日完美开园。
官有风打开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前海企业公馆获得的一个个荣誉,以及他自己的荣誉证书时,脸上分明写满了自豪。
“每年的12月7日,我都会和曾经一起战斗过的兄弟们专程到前海企业公馆聚一聚,来纪念我们曾经的奋斗历程,也看一看前海企业公馆,她就像是我们的孩子,她现在已经长大了。”官有风说。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