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山大学首届科技成果对接会在深圳校区西教讲学厅启幕,集中展现中山大学近年来取得的84项创新科技成果。
在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之际,这是该校首次聚合各院系力量举办的大型科技成果对接会。本次对接会的策划主办方很有看点,一个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所在的光明区新湖街道,另一个是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双方商定以百年校庆为起点,每学期举办一次,旨在促进科技转化、“沿途下蛋”。
新湖街道和中山大学早在9年前已写下缘分,开启一场步履不停的双向奔赴。
当年,新湖街道攻坚克难啃下350万平方米用地、近400栋建筑物的土地整备任务,公常路上的东森教练场以及周边杂乱无章的建筑被整备拆除,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拔地而起。
如今,双方再谱写新故事,不断强化“政校企研”协同联动,这也意味着“从0到1”的创新突破和“从1到100”的无限可能。
不忘来时路:
新湖这样为中大深圳校区拓荒
11月12日是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坐落在光明科学城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灯光璀璨,红墙绿瓦更是百年中大传统建筑文化精髓的传承。在附近工作的杨先生很欣慰看到如此漂亮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他和同事们都参加了中山大学土地整备项目,亲身经历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变。
新湖街道和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堪称“一起成长”。2015年11月,深圳市政府与中山大学签订攻坚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落地光明。彼时的光明还是光明新区,还只有光明、公明两个办事处。2016年8月,为深入推进基层体制改革,新区分设6个街道办事处,新湖街道办事处应运而生。
成立之初,新湖街道的一大核心任务便是中山大学土地整备项目。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位于光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跨楼村、新羌两大社区。该项目有350万平方米用地、近400栋建筑物的整备任务,包括8个工业园、2个居民区和120户私宅,土地权属和物业类型复杂。
作为承担该项目土地整备的主战场以及属地街道,新湖街道“拓荒牛”以饱满的干事热情创造了一个个“新湖奇迹”:2017年8月,新湖街道召开攻坚行动动员大会;9月,用17天完成113户私宅签约;2018年5月,雅盛工业园成功签约;2018年6月12日,中大深圳校区正式开工。
如今看,每个时间节点是那么有条不紊,而亲历了土地整备工作的干部们依然难忘那段攻坚时光。两年时间,夜以继日地累计签约270多份,大小谈判近5000余次。以雅盛工业园片区为例,需拆除建筑物41万平方米,是当时牵涉面最广、体量最大、难度最大的项目。指挥部将雅盛工业园列为中大项目的重点攻坚目标,谈判工作与清拆准备工作同步进行。“当时要求30天内拆完整个工业园,还要完成清运,压力很大。”当时清拆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高峰期,最多有两千多台机械同时作业,光清运建筑垃圾就有17000车次,最后统一指挥施工队通过剥桔子的方式,摆开大圆一圈一圈拆,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
新湖辖区的居民也用实际行动配合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落地。2017年,当了一辈子教师的马东蔼、徐淑琴夫妇毅然决定支持项目,为中山大学腾家园。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4年之后,马东蔼、徐淑琴夫妇曾经的旧屋已经融进中大校园建设中,当初勾勒的蓝图都一一兑现。曾经杂草丛生,遍布低矮民房、工业园、鱼塘的地方,如今换了模样,成为百年中大的校区之一,全日制本科生人数已近万人,研究生人数逾52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500多人,博士研究生超过1700人。
探索新征程:
构建融合发展机制 打造校地“双向奔赴”新湖典范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新湖正在从科学城建设者,逐步过渡成为运营者、管理者。如何有效整合辖区丰富的“政校企研”创新资源,成为新时代摆在新湖街道面前的一道考题。
此次和中山大学联动策划举办大型科技成果对接会,是新湖街道构建“政校企研”协同联动新格局的最新探索,也是新湖街道和中山大学续写的新故事,双方商定以百年校庆为起点,每学期举办一次,旨在促进科技转化、“沿途下蛋”。成果对接会集中释放出中山大学近年来取得的84项创新科技成果,仿生智能机械手系统、隐形全透光伏发电玻璃等项目受到企业热烈关注。有团队介绍:“路演一结束,马上就有人过来加微信,有希望深入了解项目细节的,也有来作学术探讨交流的。”
目前,光明科学城被赋予国家战略,滚动推进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落地,其有18个落户在新湖,新湖已成为强化基础研究、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今年7月,新湖街道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从构建产学研融合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等方面切入,梳理出“打造‘科学新湖’融合发展平台”、“推动云谷片区尽快成型”、 “壮大产业集群”、“打造文体旅品牌”十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一项重点任务便是打造“科学新湖”融合发展平台,构建“政校企研”协同联动新格局。
目前,新湖探索推动“政校企研”融合发展,打造“六个一”融合机制,包括实施“一个”融合发展组织体系、“一个”人才服务阵地、“一个”大学生社会实践突击队、“一个”科学导师库、“一个”协同合作创新平台,以及“一系列”交流共享活动品牌。推动校企研加强合作,助力科研资源和信息共享,加速辖区科技成果产业化。此外,着力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推动人才服务体系化,加快建设科学城核心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多措并举之下,新湖街道融合发展机制已初见成效,将为光明科学城产业科技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新湖街道主要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进一步深化“政校企研”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体系,为助力光明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贡献新湖力量。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周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