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第十九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9)在深圳华大时空中心召开。来自美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科学家、专家和行业领袖,围绕从组学突破到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脑科学与衰老、公共卫生和精准医学等一系列前沿科学主题,共同探讨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未来发展与合作方向。
ICG-19学术委员会主席、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监事长刘斯奇
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监事长刘斯奇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国际基因组学大会自首届在杭州举办以来的发展历程。刘斯奇强调,华大的使命不仅限于研究,还致力于推动基因组学在工业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期待本次大会能加速推动组学技术与应用的进一步融合,推动组学领域未来的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以线上视频方式发表演讲,通过阐述其近60年间与达尔文进化论的五次交集,分享了其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以及在破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等谜题过程中的体会。
鼻咽癌在我国高发,但由于其病变部位隐蔽、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上超过80%的患者被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对后续治疗造成极大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其在鼻咽癌精准诊疗方向的研究进展,包括确立鼻咽癌临床分期标准、开发出新策略、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等。
肠道菌群及其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香港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于君发表“肠道微生物组在胃肠癌中的作用”主题演讲。丹麦自然科学院院士、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华大集团专家顾问Karsten Kristiansen分享了他和团队在口腔和肠道微生物群上的研究成果。这些被构建的人体肠道细菌基因组集(CGR2)中包含179个尚未被报道的细菌新物种,有望为下一代益生菌开发提供参考。
ICG-19组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理事长杨焕明
此外,在大会前一天的预热会议上,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理事长杨焕明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未来”为题发表演讲,回顾了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内的基因组学领域重要里程碑,强调了伦理考量、数据开放共享以及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科学先驱的致敬,以及对创新和跨学科合作的愿景。
在22日举行的大会现场,还举行了一场颁奖仪式。杨焕明,华大集团执行董事、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徐讯,Karsten Kristiansen,以及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陈金妙因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被授予相应奖项。
读特新闻记者了解到,“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旨在遴选全球高校、研究机构和商业组织中对所在研究领域具有重大且广泛影响的顶尖科研人才,遴选方法基于科睿唯安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文献计量专家对SCIE和SSCI收录期刊中高被引论文数据进行严格评估和整理。本次公布的2024年度名单根据2013年至2023年这11年期间所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遴选得出。
截至2024年11月15日,华大累计已发表论文5340篇,其中CNNS(Nature及其系列期刊,Science及其系列期刊,Cell及其系列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文章642篇。自2015年起,华大科研人员已连续10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据悉,今年是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25周年,自2006年以来,ICG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主旨,发扬人类基因组计划“共有、共为、共享”的精神,倡导学术自由、激发创新精神、促进生命科学领域合作,已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组学领域学术盛会。
(图片由华大集团提供)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