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到深圳越冬和中转的候鸟们又回来了。11月10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关注报道了候鸟相继到达深圳湾及周边的自然保护区。
深圳湾位于全球9条候鸟迁徙线路中的“东亚-澳大利亚”线上,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有上百种超10万只候鸟降临深圳湾。它们在深圳湾里觅食,在红树枝头鸣叫,在城市上空翱翔,为深圳带来了别样的诗情画意。
深圳有着得天独厚的鸟类资源,《深圳鸟类名录2024版》收录的鸟类共计431种,占中国鸟类总数的近30%,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6种。而“黑脸琵鹭全球同步调查2024”公布的结果则显示,黑脸琵鹭全球数量今年升至6988只,深圳湾片区为其全球第三大栖息地,共录得375只。
随着新一轮候鸟迁徙季的到来,深圳再次迎来了观鸟热潮。观鸟,已经成了越来越多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早在2004年,深圳市观鸟协会就已经成立,是个人自愿组成的专业性地方非营利性社会民间组织,致力于推广观鸟/赏鸟活动、鸟类普查及环境监测、建立深圳野鸟基本资料库、和相关机构合作进行野生鸟类栖息地的维护和保育等。
此外,还有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众多观鸟爱好者,他们被戏称为“鸟人”,这个特别的称谓在这里不是贬义词,而是城市一道特别的风景。
▲深圳湾公园海鸟翩飞,游客岸边近距离观鸟。视觉中国供图
小学生开发桌游《黑脸琵鹭历险记》
前些天,经过多家媒体报道,一个热爱大自然、喜欢观鸟,尤其是对深圳“市鸟”、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情有独钟的11岁小女孩,进入了公众视野。
她是来自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香蜜校区)的小学生王嘉人。
小学三年级时,王嘉人参加了福田区首届生态主持人选拔活动,因为具备一定的自然观察知识基础和生态保护心得,经过了几轮筛选,她脱颖而出获得了全场第一名、最佳主持人奖和最佳故事奖。
作为决赛中获得三项全场第一名大满贯的主持人,王嘉人与首届生态主持人比赛中进入最后决赛的孩子们,成为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福田区签约的第一批生态主持人,开始积极去讲解和宣传保护生态环境。
黑脸琵鹭因其扁平而长的嘴与中国古典乐器中的琵琶相似而得名,又名黑琵鹭或者黑面鹭。20世纪30年代,黑脸琵鹭曾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常见鸟种,由于人口激增和经济发展迅速,导致其适宜栖息地越来越少,很多个体冬季被围困在少量适宜栖息地中,这些地点成为其最后的生存家园。黑脸琵鹭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濒危(EN)”保护等级,也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则是全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同时也是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少观鸟爱好者喜欢来这里拍摄栖息于此的黑脸琵鹭。今年10月底,观测人员发现,在一块废弃蚝排上,竟然密密麻麻挤了162只候鸟,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其中还有几只分别戴着深圳、香港、台湾及韩国的环志。
在此之前,黑脸琵鹭成了一款桌游的主角——今年上半年,王嘉人和几个同样爱好观鸟的同学一起成立了生态研究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设计开发了一款生态科普桌游《黑脸琵鹭历险记》。
这是市面上第一款黑脸琵鹭生态科普桌游,第一款黑脸琵鹭中国迁徙地图,第一款黑脸琵鹭生态科普百科题库,第一套黑脸琵鹭卡牌IP设计,他们还为此开发了多种周边产品。桌游推出后,王嘉人团队获得了学校小课题研究一等奖、商业挑战赛特等奖、深圳市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产品已获专利和版权保护。
随着AI技术的火热发展,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学习AIGC创作,“在我们学校,很多同学都能熟练运用AI,”王嘉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今年暑假,王嘉人自学AIGC工具,并运用AI工具创作了一本校园科幻+奇幻绘本故事《超能小翼》。《超能小翼》描述了师生们在学校实验室把鸟蛋孵化出“神鸟”并抚养它长大的故事,她的梦想在自己创作的绘本中得到了实现。
▲深圳大大小小的公园,都有田穗兴留下的观鸟足迹。
鸟类语言学家
说到深圳的资深观鸟客,不能不提原福田中学生物高级教师田穗兴。
田老师是个老深圳了,来深圳已有40年,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他是深圳市观鸟协会的常务副会长。2004年以来,他记录并拍摄了近1100种中国野生鸟类,众多摄影作品被收录在正式出版的《中国鸟类图鉴》《中国鸟类图志》《生物学教学》和《深圳野鸟》等书刊,并获得了许多国际性、国家级和省级摄影比赛奖项。
田穗兴对记者说,过去他是个摄影发烧友,喜欢拍摄与鸟有关的风景,觉得那样很美。最早是用胶卷,后来改用数码相机。在拍摄的过程中,他也逐渐对鸟类这种天空精灵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渐渐从一名摄影发烧友变成了一名观鸟发烧友。
田老师曾从深圳自驾出发,经过云南西双版纳,出境横穿老挝,到达泰国北部,深入泰国中南部,寻觅沿途的飞鸟,最后再自驾回深圳;在澳大利亚驱车1万多公里、40多天,和同行的朋友一边观光、一边记录拍摄异国的精灵。收获较大的还要数在肯尼亚的日子,在那11天里,他记录了两百多种鸟类,四十多种其他动物。
深圳一直是田穗兴观鸟的“大本营“,他常在深圳湾公园、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华侨城湿地公园做鸟类监测。深圳大大小小的公园,都有他留下的观鸟足迹。
但时间长了,他也逐步意识到,很多鸟经常处在茂密而隐蔽的灌木丛里,人类很难观察,如果观鸟者能听声辨鸟,也算记录到了一种鸟类。自那以后,他开始有意识地去辨识不同鸟类的叫声,外出观鸟总会多带一支录音笔,录下不确定的鸟鸣声,回去做分析比对。
有一回,田穗兴连着好几天没睡好觉,因为到了半夜,总会被鸟叫声吵醒。后来才发现有只鸟落在房间窗台上了。田穗兴没有放过这样“练习”的机会,在天都还没亮的情况下,用录音笔录下一段鸟叫声,经过反复比对,终于确定了这只“不速之客”是深圳常见的鹊鸲。鹊鸲属留鸟,性活泼、大胆,不畏人,好斗,特别是繁殖期,常为争偶而格斗。鹊鸲是孟加拉国的“国鸟”,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
田穗兴还发现,有些鸟比如画眉、乌鸫、棕背伯劳等非常会模仿其他鸟的鸣叫声,“你得熟悉很多鸟类的鸣叫声,懂得分辨一些会模仿叫声的鸟类。”如今,他已基本掌握深圳常见鸟类的鸣叫声,成为了一名鸟类语言学家。
两年前,田穗兴退休,退下来的他更忙了,观鸟、开展讲座、培训志愿者……他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认识鸟来更好地认识大自然。
各大媒体对于观鸟爱好者的关注还有很多,从这些报道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个群体的独特一面。
▲黄韵菲在讲解鸟类知识。
精灵般的鸟,让她一下子爱上了大自然
善听鸟声的观鸟者,在深圳至少还有一位。她就是从深圳大学毕业不久的黄韵菲。
2023年8月,深圳科学馆新推出主题为“菲羽世界——湾区的鸟类”科普展,由深圳大学学生黄韵菲展出的有趣的鸟类知识及文创设计,吸引了众多深圳市民带着孩子了解深圳鸟类的故事和科普知识。
别看她年纪轻轻,已有一堆头衔:市观鸟协会会员、插画师、科普画家、专栏作者、自然教育讲师、红树林基金会社会公推独立理事……这些头衔,基本上与她热爱自然有关。
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从小父母对她是半“放养”的状态,基本没报补习班,一放假就带她到大山和海边,接触大自然。上小学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跟学校老师去观鸟,发现原来大自然中有那么多鸟,这些精灵般的鸟,让她一下子爱上了大自然。
她的表姐住在墨尔本,初三中考结束后,15岁的黄韵菲做了一个决定:一个人去澳大利亚观鸟。因为,澳大利亚素有“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美名,拥有650种鸟类,其中有450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澳大利亚十几天的行程中,黄韵菲共更新记录了55个鸟种。
长期观鸟爱鸟,让黄韵菲有了一个特长,就是“听声辨鸟”。目前,黄韵菲能根据叫声分辨出30多种鸟。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还有一种鸟会学动物的叫声来骗吃的!” 黄韵菲向媒体举例说,黑卷尾也是在深圳可以见到的鸟儿。这种鸟在非洲总是帮狐獴“放哨”,每次看到狐獴的“天敌”,它就会发出尖利的叫声向狐獴报警,让狐獴们安然逃过一劫。一计得逞,黑卷尾开始乱报警,等狐獴一逃就开始吃狐獴扒开的坑里的小虫子。时间长了,狐獴有了警觉,任凭黑卷尾喊破嗓子也不理睬。这时黑卷尾再生一计,开始模仿狐獴相互提醒报警的叫声,让狐獴们自乱阵脚,抛开即将到嘴的食物跑得远远的,黑卷尾则趁机饱餐一顿。
2019年,黄韵菲的探究性小课题《深大附中鸟类观察与保护》立项,获市教育局资助。
此外,在深圳市观鸟协会实习期间,依托协会平台,黄韵菲开始了科普漫画创作,成为圈内知名的小画家。她也是深圳著名出版人、自然观察和写作者南兆旭一本新书的插画师。
回到那场主题为“菲羽世界——湾区的鸟类”的科普展上来。
在展出的作品中,黄韵菲最满意的是红耳鹎小课堂,以条漫的方式讲述鸟类知识,给人别开生面之感。很多深圳市民捡到小鸟会带回家养,但很容易养死。按照黄韵菲的说法,路边捡到小鸟,别随便带回家。正在学习飞行、无安全威胁的幼鸟不用管,受伤、虚弱的鸟类需要提供安稳环境,补充糖分水分,严重外伤的需联系救助。
在红耳鹎小课堂创作中,黄韵菲想到以整个大湾区常见鸟类红耳鹎为原型,讲述爱护鸟类、了解鸟类故事,包括鸟类求偶、繁衍的过程,用第一视角沉浸式讲述红耳鹎的生活,让人更加身临其境。
▲黑脸琵鹭全球数量今年升至6988只,深圳湾片区为其全球第三大栖息地,共录得375只。
不是在观鸟,就是在观鸟的路上
在40岁之前,陈志从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一名观鸟的“专家”,毕竟这与他的职业八竿子打不着。陈志是湖南人,十多年前来深圳,卖过保险、在公司做过人事经理,后来努力通过自学考取了律师资格证,成为一名律师。
2020年初,他在朋友的带领下参加了一次鸟类知识公益讲座,接着参加了一次观鸟活动,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从此他的生活再也离不开鸟。这些年来,他几乎走遍了深圳的每一个湿地公园,每到休息时间不是在观鸟,就是在观鸟的路上。
“观鸟达人”是如何炼成的?陈志说,“首先是看书,我读了很多鸟类、植物、动物等各种各样的书籍;其次,我经常外出去观鸟、拍鸟;然后认识了一些老师,后面随着时间慢慢积累,自己的经验也越来越足,对鸟类也产生了越来越深的感情。”
如今,陈志不仅自己观鸟,还经常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观鸟,并针对路上遇到的不同鸟对孩子开展讲解,“比如有些鸟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有些只有冬天才能看到,有一些在春秋季节看到。有些鸟为什么喜欢独来独往,有些鸟又是成群结队,这里面有很多专业知识。”
陈志说,他老家在湖南一个叫十重大界的地方,附近有一条“千年鸟道”,每年有一两个月时间候鸟经此迁徙,在秋季久晴变天的晚上或者久雨雾转晴的夜晚,都可以看到成群的候鸟铺天盖地。年复一年,从这里过境的候鸟,每年有200多种,数百万只。童年时代,陈志就有了群鸟从头顶飞过的记忆,当地也曾捕鸟之风盛行。每一次捕鸟结束后,“收鸟人”就会出现,接着,鸟儿就会出现在县城的菜市场或餐馆里。
“过去,我对这些行为没有太多不好的感觉,自从来深圳成为一名观鸟爱好者后,我越发为这种行为感到痛心。近些年来,当地林业部门对捕鸟行为进行了多次专项行动,有一定效果,但打鸟现象仍然没有绝迹。有时间,我也会回老家开展公益讲座,让更多人懂得爱惜鸟类。”陈志说。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