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学四十年,他们相聚共话“现代性视野下的深圳故事与中国叙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2024-11-12 19:2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9日,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深圳文学四十年(1984~2024)”研讨在深举行。该活动也是2024深圳市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发来贺信,对40年来深圳文学取得的巨大成就致以热烈的祝贺,对未来深圳文学的繁荣发展寄予厚望。来自广州、香港、广西、山东及深圳本地的文学评论家、作家,以“现代性视野下的深圳故事与中国叙事”为主题,梳理总结深圳市作家协会成立40年以来取得的文学成就,评析深圳作家作品以及深圳文学思潮流派、现象特色,并展望深圳文学的未来。

寻找深圳文学准确的发展方向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在致辞中表示,今年适逢深圳市作家协会成立40年。梳理深圳文学的历史和发展脉络,有利于今后深圳文学的发展,寻找准确的发展方向,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在他看来,深圳文学的特点和优势,不在于它的传统性,不在于它的基础性,更多在于它的创新性,具体表现于创作的多元性,包括科幻文学、网络文学、校园文学等,发展蒸蒸日上、潜力巨大。王国猛强调,未来要以更新的思路和举措创新深圳文学发展机制,包括借助更多的民间社会力量一起支持文学,推动深圳文学迈向新时代文学高峰。

“深圳文学四十年,是充满青春气息和精神活力的四十年。深圳文学所呈现的,也是一个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全新的中国。”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认为,深圳这块土地为写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鲜而丰富的文学经验。挖掘好、辨析好、书写好这些新经验,必定可以孕育出新的文学来。“深圳文学的真正优势就是关注当下、写好现实、想象未来。”他希望深圳作家把握好这个独特的优势,也希望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文学一直有这种当代意识,有这种直面现在的勇气。

发现、呵护、扶持、培养深圳青年写作者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方文坛》杂志原主编张燕玲认为,深圳富有个性的城市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打工文学等写作样本,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素质和可能性,以各自不同的生命展望汇入当下中国空前丰富而阔达的文学格局,并提供了深圳维度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叙事,难能可贵。张燕玲还以深圳作家新近的作品,从城市文学、女性写作、世情小说、文人小说、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方面分析深圳文学创作的多元化与可能性。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发有认为,深圳文学真正做到了海纳百川,在主题和写法上都有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深圳文学具有走在潮流前的前沿性,其发展与城市发展深度互动,同时,深圳文学有一种未来性。黄发有说,阅读深圳的文学作品,会加深我们对青春性的理解。作家心态年轻、新人不断涌现,而且特别关注年轻人的文学表达,这都是深圳文学的重要特点,也使得深圳文学始终充满活力。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高建平认为,全国各地人才汇聚于深圳,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主体,中西文化在此相互交汇,形成独特的深圳文化,他认为深圳的文化经验不仅具有“深圳价值”,也有“全国价值”。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深圳市作家协会监事于爱成认为,随着现代后现代高新科技时代的到来,大都市群时代、大湾区经济时代的到来,深圳都市文学写作的高潮和主潮一定会到来,相信深圳“文学之城”的打造,大都会文学、大湾区文学形态的探索和构建,一定能够早日结出硕果。

作家、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南翔介绍了自己担任深圳本地文学奖项评委阅稿的经历,并提出对具有发表潜质的、艺术领悟力也很强的写作者开展针对性指导的建议。他说:“对于年轻人,一方面我们要耐心呵护、扶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过于揠苗助长,必要的时候还是给他们多一点指点和提醒会更好。”

“我觉得深圳文学有一个爆炸期,还没有来,但很快就会来。”香港《城市文艺》杂志总编辑张志和(笔名梅子)认为,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在本地基础上兼合各地优势,形成独特的文学面貌。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有,深圳很讲究文学的宣传推广,等等。这些都让他相信,深圳文学面临着爆炸期,而且将来的结果“应该是很璀璨的”。

塑造具有城市鲜明特色的人物和故事

《香港商报》副总编辑王军认为,迄今深圳仍然缺乏反映这个时代大变迁的文学虚构著作,当前需要产生厚重的作品来记录这个时代,甚至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及对外开放都有很重要意义的标志性文学作品。

书评人郭春生坦言,他以读者评委身份连续参加了第一届到第十一届的“深圳十大佳著”评选活动,感受非常深刻。他说:“这11年来,我深切地体会到,深圳的文学创作从小到大,从题材的相对单调到现在的极大丰富,视角、眼界都跟以前不一样了,能明显地感受到那种内在的、压制不住的、蓬勃发展的力量。”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汤奇云特别指出,深圳文学自其产生,就伴随着对它的理论思考。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从创办至今一直都强调评论、批评、理论思考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发展。比如,对“打工文学”命名的纷争,到“新都市文学”“新城市文学”和“南方叙事”等宏大理论名词的提出,都透露出深圳文学界两类人的良苦用心。一是理论界和批评界试图概括出深圳文学自身的独特性,也就是深圳文学和其他城市文学的差异性;二是深圳创作界一直力图通过这些名号展示自己的文学抱负。因为这些名号大多是由作家们自己提出来的。汤奇云强调,深圳文学一直在创作与理论的互动中走过了这四十年,从而成就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它的面目。

“回顾四十多年来的深圳文学,我们会很遗憾地发现,塑造人物是短板。我们更多聚焦群体,聚焦城市的大风貌,聚焦人物身上的时代符号、概念。体量丰厚的深圳文艺,却鲜少刻画和塑造出具有这个城市鲜明特色的人物和故事。”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艺术评论家王樽着重指出深圳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大多都存在“没有具体鲜活的个人”的创作现象。

对此,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安裴智认为,深圳文学应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对生活、时代和人性进行更为深刻的观照。

助力深圳文学“破圈”和“出海”

在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汪洋看来,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在现代化意义上快速实现城市化的城市,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深圳的确孕育了很多新的东西,但仍然对我们自身的传统缺乏很好的提炼,以及很好的时代书写。”汪洋认为,深圳作家仍然需要潜心创作,写出“厚重的、深刻的、广阔的,以及贴近人性的、富有个性的作品”。谈及关于深圳文学的未来,他更呼吁要重视借助新技术新媒介,助力深圳文学“破圈”和“出海”。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蔡东认为,在具体的深圳文学研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具备鲜明的自觉的文学史意识,谈深圳文学不能只强调地域。“重视文学研究中的‘深圳’主题,但最终要将深圳文学放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中关照和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深圳文学的新质到底在哪里,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当下,如何营造更加良好的生态,让深圳的文学湿地更丰沛、更繁茂?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深圳龙岗区作家协会主席虞宵认为,深圳可以探索向海而生、向内而生,打造“特区、湾区+老区、民族区”的深圳文学新概念,利用深圳的文学影响力辐射内地广袤辽阔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边陲地区,用文学赋能等途径展示深圳文学风采。

“作为写作者,作为个体,作为深圳作家,我们该如何应对世界文学的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每位深圳作家都应该放眼世界版图,不仅要有这种野心和视野,还需要有这种自省的能力。”诗人、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湘南认为,当真正写出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写出当代人生活的尴尬的时候,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更靠近世界文学的东西,也是深圳作家未来真正要走的方向。他希望“深圳文学四十年”是深圳作家重新出发的一个起点。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特区文学》杂志社社长朱铁军从事文学期刊编辑20余年,在他的观察里,深圳文学已经形成了明晰的脉络和丰厚的积淀。站在40年的关键时刻,朱铁军建议应该去寻找、发现、培养、扶持青年作家,要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和平台,为深圳文学未来的人才队伍做好接续。

【特报新闻+】

据了解,深圳市作家协会成立于1984年,现有团体会员11个,市级协会会员2052名,其中国家级会员252名,省级会员636名。协会设有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科幻文学专业委员会。协会成立40年来,高举伟大旗帜,强化政治引领;推动创作,书写新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深扎研修,培育人才,文学深军持续壮大;凝聚文学力量,创作与评论实现良性互动;承办各类文学活动,举办常设文学品牌活动,营造浓厚文学氛围;打通市区作协和不同文艺门类边界,贯通内外上下,有效开展文学基层服务;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自身建设。截至目前,深圳作家已出版各类文学作品2000多部,在省级以上专业文学期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5000多篇,在各类非专业文学期刊和报纸、网络发表作品篇目数以百万计。深圳作家连续10年来保持每年出版100多部文学书籍的旺盛势头。近年来,深圳文学不断出新出彩,荣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多项国家级、省级文学奖项,荣登多个年度文学榜单。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