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文学创作研讨会上,他们共探“深圳故事的时代表达”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2024-11-07 21:1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6日,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主办的“深圳故事的时代表达——2024深圳主题文学创作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来自北京、广州、香港、深圳等地的文学评论家和作家,围绕深圳文学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深圳主题文学创作的选题论证、实施路径与成果转化等话题开展深入研讨。据悉,本次研讨会是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2024深圳主题文学创作项目系列活动之一,由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主任、深圳市作协主席吴君主持。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金琇在致辞中表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广东故事、讲好深圳故事,是新时代深圳文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她就如何推动深圳主题文学创作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二是要创新表达、丰富形式;三是要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四是要开放视野、国际交流;五是要跨界融合、多元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崔庆蕾强调了主题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主题文学创作是对时代变化的及时回应,是文学书写时代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主题文学创作也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特别考验作家的写作能力,需要写作者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才能写好作品;主题文学创作不是只谈成就、不谈问题,而是要写出客观真实的时代经验和精神图景;在表现方式上,主题文学创作不能狭窄化,需要更多元的艺术手法和文体形式;主题文学创作要注重对文化传统和城市精神的书写,要通过有效的故事,写出一座城市的浑厚传统和精神底蕴。

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张陵表示,做好深圳故事的时代表达,首先要读懂深圳,然后读懂时代。他认为,深圳已经从“经济的”深圳转向了“文化的”深圳、“思想的”深圳,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精神,深圳完全有可能成为大湾区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学的重镇,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香港文学》总编辑游江介绍了《香港文学》杂志的办刊历史与办刊经验。他期待深港双城加强文学研讨、采风创作、作家培训等形式的文学交流与合作。他表示,《香港文学》也将发挥独特优势,聚焦深圳和香港,唱好新时代“双城记”,推动香港文学、深圳文学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文学。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评协副主席申霞艳回顾了海洋文学传统,强调当下需要从国家战略和蓝色生产力的角度和高度重新认识海洋对于国家、区域、城市以及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中国未来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先行区和示范区,蓝色生产力为理解深圳文学提供了新的角度,作家和读者需要接受科学精神的洗礼,要求人文情怀与科学情怀并重。

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诗人认为,讲好深圳故事应具备跨区域和世界性视角,或可从深圳商业、金融故事中挖掘出具有传奇性、命运感的人物或企业主体,强化文学性,突出历史感和怀旧感。他认为,作家也应关注新经验和新人物,突破传统题材,善于捕捉时代性的情绪、情感;应多以青年精神状态为出发点,创作出具有时代感、普遍性的文学作品。“深圳故事不仅仅是发生在深圳的故事,更是世界的、中国的、大湾区的故事,是现代的所有人能够感同身受的故事。”他说。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学者李德南认为,深圳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展现中国现代性和当代性的新经验。粤港澳大湾区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产生了很多具有源头性质的新经验,这些新经验又是发散式的,这里先后出现的打工文学、新城市文学、科幻文学等文学现象是对这种新经验的直接表达。他还指出,深圳作家以空间作为切入点的写作手法,为中国当代城市文学书写提供了新的路径。他就深圳主题文学创作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融合深圳公共空间,实现文学和生活、公共空间的对接和互动;二是发扬深圳文学独特的经验优势,提升作品的文学性。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副研究员陈劲松认为,深圳主题的文学创作与深圳的主题文学创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加以辨析并区别对待。“深圳故事的时代表达”若从文学层面进行探讨,依然无非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深圳故事书写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如何多样化体现这座城市的风貌与精神,进而彰显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深圳特区报《新阅读》周刊主编刘忆斯指出,非虚构文学在中国常被局限于报告文学。深圳多元文化的背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深圳文学从根本上应该体现改革开放特色,关注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尤其是人的生命价值。他表示,当前,尽管图像和视频对文学构成了挑战,但这也为文学提供了新的表达机会。从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到吴君的《十七英里》,再到蔡东的《月光下》,它们分别代表了深圳文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分别展示了深圳改革开放40年多来的生活变化和精神演进。

诗人、南山区作协主席吴笛谈到,深圳是科技之都和未来之城,深圳故事是丰富多彩的,但还应该更多书写企业家创新的故事,表现深圳科技经济和企业家精神。他期待“深圳故事的时代表达”能成为深圳文学创新的起点。

深圳市作协副主席、宝安区作协主席郭建勋结合自身基层作协的工作经验,认为主题文学创作对本地文学具有积极推动影响,但不应限于报告文学或非虚构作品,还需要延伸到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等领域;需要改变短平快的运作模式,通过全方位、长时间、新技术,提高项目效果和作品质量。此外,他还分享了宝安区作协倡导作家转型编剧、成立文学讲师团等创新举措。

深圳市文联综合部一级主任科员刘伦斌表示,“乡村振兴”是主题文学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今后将依托深圳市文艺家采风创作基地,组织深圳文艺家赴当地开展文艺采风、创作、交流活动,以文艺赋能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艺术评论家、深圳市评协副秘书长朱熳青提到,这个时代需要宏大叙事,也需要平凡人物的“命运之歌”。由她参与策划、主编的《深圳匠魂》就是通过讲好“鹏城工匠”的精彩故事,传达深圳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青年评论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党办主任廖令鹏从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学术编辑和文学评论的角度,分享了他以项目式研究、调查研究、主题研究等方式开展非虚构主题文学创作的经验。

青年作家王艺洁提到,深圳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具有自然禀赋和超强时代机遇,深圳的写作者是特别幸运的。她表示将肩负使命,扎根深圳、立足深圳,写出更多表达深圳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

由主办方供图

编辑 李璐 审读 温静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闻坤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