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世纪华诞”,11月9日,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内,一幢古朴典雅、红砖造型的格兰堂整体改建为校史馆,正式对外开放。校史馆共包含四部分,分别是“中山手创”、“人民中大”、“勇立潮头”和“星辰大海”,呈现着该校丰厚的精神底色。展馆通过丰富的文献、图片、实物和多媒体展示,生动诉说中山大学从创校伊始到新时代砥砺奋进的百年历程,以及如何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发展之路。
走进卷帙浩繁的“中山手创”展厅,一句穿越时光的响亮话语便映入眼帘:“大学之旨趣,以灌输及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而因应国情,力图推广其应用,以促进社会道义之长进,物力之发展副之。”这是1924年孙中山颁布的《大学条例》第一条。革命家孙中山于当年创办一文一武两所学校,“文学校”即中山大学的前身国立广东大学,“武学校”即举世闻名的黄埔军校。
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徐俊忠介绍,“与一般知识分子办学不同,孙中山先生办学为的是培养革命人才和建设国家的人才。”其中,创办黄埔军校主要是为培养革命人才,而创办国立广东大学则是要培养建设国家的人才。《大学条例》第一条开宗明义,体现出孙中山先生重视“世界日新之学理和技术”,并强调兴办大学要自觉秉承民族担当。“校史馆不是‘储藏室’,而是百年中大精神的传承、百年中大教育实践的重要记录载体。”徐俊忠说。
值得一提的是,校史馆陈列着大部头著作《中山大学校史资料汇编(1924-1950)》。这套书共有27卷60册3460万字,新校史馆展览就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为整理校史,中山大学特别招收17名校史专项硕士研究生和6名校史专项博士研究生,这在国内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参与校史资料汇编和校史馆建设的师生约有200人,团队走访贵州、云南、新疆、江苏、重庆、台湾、香港等地搜集资料、查找档案。
中山大学在用“做学术的方法”建设校史馆,也反映着“把一件小事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的“中大精神”。同日,“山高水长——新闻里的世纪中大”图片展在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同步开展,甄选中山大学百年历程中的100张新闻照片,以新闻纪实视角全景展现学校发展和变迁,部分珍贵图片首次集中展出;中山大学还举行世纪华诞“家·年华”和世纪华诞校友歌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齐聚“同框”,重温青春,共道祝福,唱响时代。
(中山大学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林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