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科技英苗培养计划”正式启动。作为大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贯通培养方式的一次深度探索,此举既是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对于国家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政策的深入贯彻,也是对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积极响应,彰显出该集团“大学+智库+附属学校”这一全新办学模式的价值。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卢国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裘建浩,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各个学院担任导师的19位教授、学者、团队成员,以及来自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5所附属学校的266名首期“科技英苗”成员相聚一堂,共同开启第一期培养计划。
为深入贯彻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精神,发挥科学教育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中的奠基作用。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根据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和《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坚持在青少年基础学科后备人才和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方面,积极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龙岗教育集团副校长史定海解读了科技英苗计划。据了解,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充分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科技人才优势,邀请各学院的教授、专家担任导师组建团队。19名导师分别来自材料化学、软体机器人、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生物科技生物信息、地球探测信息技术、大数据、智能材料与器件、船舶驾驶辅助系统、生命科学等不同领域。
与此同时,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组织附属学校热爱科学探究、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小学生,根据导师研究方向,采取自主报名、学校推荐、导师选拔的双向选择方式,形成19个“科技英苗”小组。依据培养计划,他们将以知识铺垫、科学体验与课题研究(或赛事参加)相结合的方式,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普教育基地,参与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
导师团队将指导学生在相关科学与工程领域确定研究小课题,并进行知识拓展、课题开题、课题研究、课题结题等全流程指导,以前沿的科技视角带着学生们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学生们则在“学中思、思中做、做中创”中,学习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创新与实践能力。
裘建浩认为,导师的家国情怀、严谨态度、钻研精神等,会深刻影响“英苗”们今后的科研之路,他希望导师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科研资源,提供专业科研指导,要求各附属学校为“英苗”成长保驾护航,更期待“科技英苗”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勇于挑战自我。
卢国师表示,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邀请来自大学的学者担任附属学校的科研导师,引导中小学生树立科学兴趣、拓展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真正将大学的前沿科研成果转化成了中小学的科普教育课程,是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下协同育人、贯通式育人的一次创新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作为首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孙昊教授对“科技英苗”培养计划充满乐观,认为这是引领学生探索科技的良好开端。他指出,成为科学家的道路充满挑战,需要对科学有深刻理解、充满热爱,并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尽管学生的最终表现有成功与不成功的差异,但最重要的品质是对科学的热爱与对未知的好奇心。
作为首批“科技英苗”学生代表,集团附属道远学校的汪斐棠同学对未来满怀信心。他表示,自己这一代人将在科技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不仅会成为科技的受益者,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美好;更会成为科技的创造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书写科技的新篇章。他呼吁参与项目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创新中不断突破。并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期“科技英苗”中的一些人定能在科技领域大放异彩,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佼佼者。
据介绍,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自2021年成立以来,秉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文约礼”校训,坚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竭尽所能、以显其才,和合共育、以成其人”的教育遵循,注重青少年科创知识普及与教育,努力为学有所长的学生创造满足其成长需求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搭建起挖掘潜质、展现自我、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多元化舞台。集团在书记(校长)办公会议上多次专题研究科学教育;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各附属学校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对附属学校的科学教育做出系统规划和全面指导。经过几年努力,集团科教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少年科学院、科创夏令营等活动有声有色,多所成员学校获评区十佳科技创新教育杰出贡献学校,近百名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大赛中获奖……
2022年11月组建的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信息学集训队,就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数据科学、信息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科技人才优势,邀请数据科学学院的专家担任辅导顾问,集团信息学竞赛队2024年首次组队参赛,即在华南赛区(广东)决赛中获得4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和8个三等奖,四位同学满分晋级全国总决赛即斩获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两个优秀奖。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林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