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务实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将发挥更大作用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2024-11-06 20:4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入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合作

11月6日,多位来深参加“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活动的专家,现场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充分肯定深圳务实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作出的贡献,寄望依托该平台发挥好更大作用,深入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合作。

黑脸琵鹭飞过福田红树林湿地。

吕偲:“国际红树林中心”是中国务实推动全球生态治理的典范

“‘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是中国对全球生态治理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务实推动。”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吕偲评价说。

吕偲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宣布的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中国方案”,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更为全球红树林保护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四项方案,包括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紧密相连,在生态学上非常有意义,推动了全国、全球范围大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共同构建。尤其是广东较国家层面更早提出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实施全域水鸟生态环境保护,效率更高,更符合生态规律,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吕偲认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是一个国际合作机制,注重行动,要切实解决全球面临的挑战,就要实打实做事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红树林保护方面堪称典范,敢想敢做、敢于探索、敢于落地,高效务实地推进相关筹建工作,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正不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更多高新科技成果应用于生态保护,深圳的科技创新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推动中国在全球发挥更大引领力。”

谭凤仪:“国际红树林中心”将构建全球湿地保护合作新平台

“作为红树林保护研究人员,能参与‘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签署和中心揭牌仪式,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成立是中国首创,为全球湿地保护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香港都会大学讲席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谭凤仪说。

谭凤仪表示,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和香港米埔内后海湾湿地同为国际重要湿地,一湾相连,密不可分。米埔湿地早在1995年就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历史悠久,通过政府委托社会团体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深港两地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平台,未来可以在科技、资源、管理、信息等方面,多交流、多合作、多分享,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湿地保护合作。

她说,目前,“国际红树林中心”已面向相关国家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分享中国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成果。这既推动了全球生态系统保护,也有利于提升学员所在国的民生福祉。

周海超:“国际红树林中心”是深圳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体现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是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自然生态系统。但红树林生长于海陆交界地带,是全球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范围面临着不断消失的现状。因此,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不仅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生态学专家周海超说。

周海超说:“在长期的一线生态监测中,我们看到了明显变化:近十年来,深圳红树林面积显著增加,并由此带动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丰富,‘明星物种’和国家级保护动物越来越多。这离不开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力度开展红树林湿地保护与修复。”

周海超表示,“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成立,让他感到非常激动。作为一名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将通过该中心,帮助有关国家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传播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黑脸琵鹭飞过福田红树林湿地。

(图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编辑 温静 审读 甘霖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