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骑”迹深圳,自行车友好

晶报记者 徐黛茜
2024-10-30 07:33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2020年,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了《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自《规划》发布以来,深圳正在一步步朝着“自行车友好城市”这个目标前进。自行车友好,不仅意味着更高的空气质量、更低的污染指数,还意味着咖啡、简餐、便利商店、自行车洗修服务等各项配套设施的齐整,意味着更容易到达的绿地和自然空间。骑行友好的城市,也会是“溜达”友好、自由活动友好、休闲生活友好的。

2020年,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了《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在《规划》中关于发展愿景与目标的表述是这样的:构建“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高品质自行车交通系统,倡导市民“365天每天骑行”,将深圳打造成为“自行车友好城市”。至2035年,自行车出行占全方式的出行比例达到10%至15%;轨道交通进出站客流总量中使用自行车接驳的比例达到10%至13%。

《规划》也列出了建立“自行车友好城市”的指标体系表,从综合发展、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等方面,具体地点出城市中需要改进的细节,并且也给出了时间节点:至2025年,设置自行车道的道路占比(除高快速路以外)达到30%以上、铺装平整骑行不颠簸的自行车道长度占自行车道总长度比例70%以上……

自《规划》发布以来,深圳正在一步步朝着“自行车友好城市”这个目标前进。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深圳首部自行车交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自行车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交通方式同等重要,在路权网络、停车设施、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支持。

几年过去,从《规划》出发,可以看看深圳发生了哪些改变。

▲骑行爱好者在深圳湾海滨休闲带绿道骑行。新华社图

“骑车时,感觉自己是个融入这座城市的人”

小五是一名篮球培训教练,她的日常就是穿梭于各个小区篮球场给小朋友们上课,对她来说,最合适的通勤工具便是自行车。“我的上课地点覆盖范围不大,路线基本都在5公里以内,坐公交如果遇上高峰期时间不可控,但是坐地铁,又不是每个小区都临近地铁站,而自行车能直接骑到小区的球场旁边停着,还不用像开车一样担心半天找不到车位。”

从她的感受来说,在深圳骑自行车最舒适的便是有充足的林荫。她的生活与工作基本都在南山区,这几年她注意到有些人行道路经过修缮后出现了自行车道,用绿化带将人与自行车隔离,道路更加平整,也更加安全。她很享受把自行车当成通行工具的感觉,“我一个人在城市生活,住的房子小,其实归属感不强,但是骑车时,感觉自己是一个融入这座城市的人,这很惬意。”

在某些道路上,更是直接区别于人行道,开设了非机动车道。一家自行车店店主告诉记者,疫情过后,用自行车通勤的人数大幅上升,“大家喜欢这种不被束缚的感觉,而且在深圳四季天气舒适,骑车出行是一件值得选择的事。”小五更是坦言,骑自行车的时间可能是一天中大脑最放松的时刻,“也只有骑车时才真的玩不了手机,让我可以全身心地关注道路上的人和景。”

根据深圳市交通局9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二季度,深圳新改建非机动车道203.68公里,全市非机动车道里程共3915公里。

早在2021年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中,就提到每年建成不少于300公里非机动车道,打造慢行交通友好城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单车骑行报告》显示,在轨道通车300-500公里区间的城市中,深圳轨道周边相对骑行强度最高,达到4.1,全市轨道站点骑行服务占比已超过85%,对比2020年,轨道周边单车骑行距离又增加了110米。这也意味着,在深圳,无论个人需求,还是现实情况下,对于自行车的需求都在变高。

《规划》中明确指出了深圳目前可以改进的方向,“当前深圳自行车交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自行车交通定位和目标不够明确,尚未形成与其他交通方式同等完善的政策、标准、规划体系,对于自行车交通的路权保障、停放设施建设、通行及停放规则、执法管理等缺乏刚性要求、详细规定和有力保障。”通过这几年的工作不断推进,深圳目前也已经找到自己的改进路径。

▲深圳西湾前海湾慢行公共空间骑行道。朗程师/图

我们可以从哥本哈根学到什么

对于如何构建骑行友好城市,国内国际许多城市的经验可以借鉴。哥本哈根是世界上最好的自行车城市之一,有超过62%的居民以自行车作为上班通勤或上学的交通工具;城市居民每天加起来的骑行里程高达144万公里,无论人们是否考虑个人健康、缓解交通压力或减轻空气污染与碳排放,自行车都早已是哥本哈根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种所谓的“时髦”或潮流。

除了气候环境、地理条件适合自行车出行外,城市建设中的自行车基础设施更是促进自行车友好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机动车对骑行的干扰,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均涂上鲜亮的颜色加以区分,部分车道还做了抬高处理;同时,参考机动车道,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也设有双向车道,并在路口处划分为左转、右转及直行道。除了共用的道路外,自行车还享有专用的道路,在一些慢行系统道路上,只允许自行车骑行。

为了突出对骑行者的友好,哥本哈根的许多路口推行独立的自行车信号灯,并给予至少4秒的信号优先;同时,部分自行车流量大的道路还设有自行车计数器,以便骑行者更好地规划路线,避免自行车拥堵。从1980年代起,哥本哈根政府每年都会减少2%的机动车停车位,为自行车腾出更多空间;街边各式自行车停泊处也为骑行者提供了方便,双层甚至多层的专用停车场更是避免了如同国内共享单车随处停放的乱象。

自行车诞生于1817年,由欧洲人发明。1884年自行车传到中国,此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目前,中国的自行车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自行车王国”,但在自行车友好的城市建设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深圳西湾前海湾慢行公共空间骑行道。朗程师/图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景观设计院院长程智鹏曾提到,非机动车道的建设并不是简单地隔出一条道路来,其中涉及路权、监管部门、交通法规等一系列的改变,所谓进步,是要一点点去改变的。

在《规划》中的“战略举措与行动方案”一章的38项行动举措中,第一条便是给予自行车和其他交通方式平等的路权保障,因地制宜恢复自行车路权,逐步形成由“主廊道+连通道+休闲道”组成的自行车网络体系。这里着重提到,要滚动编制市、区、片区等各层级自行车交通规划,并加强自行车交通规划与不同层次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之间的衔接。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深圳各个区都在进行非机动车道路改造,如罗湖区梨园路,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双侧各增加了一条非机动车道;福田区的农林南人行天桥存在自行车推行坡道宽度过窄以及雨天桥面湿滑等问题,通过改造,拓宽了坡道的宽度,同时也换用陶瓷的颗粒防滑材料进行铺装,保障自行车骑行者推行的连续和安全。

幽兰路是进出深圳大学总医院和深圳大学(丽湖校区)的重要通道。此前,根据桃源街道反映,幽兰路非机动车停放空间与停放需求不匹配,更有违停情况压缩慢行空间,导致慢行道路路况较差。在去年改造后增设慢行道的基础上,合理增设非机动车停放区,以满足周边非机动车停放需求。

在今年暑假期间,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宝安管理局对学子路进行了改造,主要包括路面“白改黑”和非机动车道翻新两项。路面“白改黑”即采用沥青材料对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翻新,解决了路面坑洼、线裂等问题。新铺设的沥青路面平整、降噪、舒适,为师生及家长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出行体验。非机动车道翻新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材料,不仅美化了道路环境,还通过颜色区分,明确了非机动车道的路权,保障了骑行者的安全。

从市民的体验角度,已经有不少地方升级更新了非机动车道路,不仅让人们骑得安心,也能让路上的行人走路更安全。

▲绿色骑行,已成为一道美丽风景。骑行爱好者Katrina wong/图

骑行友好,“溜达”友好,休闲生活友好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的规划里写道:“2025年前试点先行、稳步推进自行车设施建设,新建及改扩建道路100%设置自行车道,确保70%的道路自行车具有通行路权。”而优化市民出行体验,被深圳列为今年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报告显示,今年前7个月,已经完成非机动车道新改建290公里。

其实,自行车友好城市听起来是只针对自行车,但对于整个城市来说,也是为人类居住空间做出更好的改变。自行车友好,不仅意味着更高的空气质量、更低的污染指数,还意味着咖啡、简餐、便利商店、自行车洗修服务等各项配套设施的齐整,意味着更容易到达的绿地和自然空间。骑行友好的城市,也会是“溜达”友好、自由活动友好、休闲生活友好的。

在深圳提出建设“自行车友好城市”的同时,意味着深圳的城市建设也正在加大慢行系统的建设,而每年提出的具体目标,如每年建设自行车道不少于300公里,这也是慢行系统建设的标志。目前,已经有不少街区,通过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间形成硬隔离,车辆、行人、非机动车各行其道,交通秩序得到改善,新的慢行系统已经建成。

▲宝安区的非机动车道。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官方公众号

“自行车友好城市”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深圳打造“1公里步行、3公里自行车、长距离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交通体系,加快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优势,提升市民出行效率,也使得城市更有活力,更具有持续性。

除了日常道路的自行车友好,深圳近年来也在打造“连山通海、穿城达园”的自行车休闲道,满足健身、旅游、赛事等多样化骑行需求。规划建设滨海旅游公路、环龙华绿道、光明绿环、宝安山水核心圈等一批特色自行车旅游休闲路径。

官方统计,截至2023年底,深圳的绿道总里程达3406公里。这些新增绿道,的确提升了深圳人自行车骑行的整体体验,人们在充满绿意的山野中穿梭,感受自然与生命力。深圳的绿道目前已是一道风景线,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让城市变得更加多元。

在《规划》中,时间规划分为3个阶段,节点分别为2025年、2030年、2035年,分为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巩固提升阶段。至2025年的目标为,“轨道站周边1公里自行车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试点打造高品质特色交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自行车骑行环境。”针对第一个短期目标,深圳已经给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徐黛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