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温暖每一个“回家人”!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健康驿站创新模式打造“样板”
读特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 莘人轩
2020-09-11 18:40

“这14天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我会把在这里感受到的爱传递给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是署名为“受你们恩惠的小郭”写给民治街道健康驿站工作人员的一封信。失业青年小郭从香港来内地找工作,入住民治街道健康驿站时被评估为重度抑郁、双相情感障碍,工作人员暖化、转化了他,风险等级由一级降为二级。解除医学观察后,工作人员仍与他保持朋友联系,他逐渐从“高风险”转化为“高能量”青年,最近还提出想做义工帮助他人。

疫情期间,民治街道健康驿站创新推出管理“十步法”、“十个一”关心关爱行动、“四通过”管控服务等,在服务和管控之间求取“最大公约数”,打造“安心”驿站样板,并将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化为模式,力争为建设健康驿站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常态化疫情防控筑起一扇“安全门”。

细心服务“通过饭量看变量”

“接待登记组和酒店前台要发挥‘前哨’作用,依次开展测量体温、核验信息、关爱提示、入住办理,同步观察摸排相关人员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反应。”“在每个房间门口放置一辆精致的三层置物车,并搭配一束风干的‘勿忘我’鲜花装饰。”“每周为隔离人员提供2至3次下午茶。”……记者日前来到位于龙华区的维也纳酒店(人民南路店)采访,翻开《民治街道健康驿站管理手册》,125条内容,大到机构设置、应急处置,小到下午茶的奶茶包、“勿忘我”花束,都有细致周密的规范和安排。

民治街道健康驿站工作人员每次饭后回收餐盒,都会掂一掂袋子份量,按“基本没吃”“进餐二分之一”“进餐三分之二以”上进行分类,通过就餐量的变化观察入住人员心理和健康的变化。第一次发现盒饭基本没动,安排专人了解该入住人员未进食的原因;连续两次发现盒饭基本没动,安排医疗组上门了解情况,观察情绪,了解诉求;连续三次发现盒饭基本没动,列为重点对象,安排专班跟进和专业力量服务。

以上“通过饭量看变量”是“四通过”管控服务之一。民治街道健康驿站注重细节、注重疏导、注重转化,采取“通过饭量看变量、通过投诉给倾诉、通过沟通找相通、通过评级能调级”的办法,求取服务和管控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平衡点。

此外,民治街道健康驿站还创新总结出“十个一”关心关爱行动、“四帮一”工作模式、解除医学观察人员离开管理“六步法”等模式。

筑牢心理健康“防疫墙”

一走到维也纳酒店(人民南路店)门口,大门上方电子屏显示的“民治街道健康驿站欢迎您回家”让人倍感暖心。

完成登记后,“爱心管家”左手一个“健康包”,右手一个“生活包”,送给每名入住的医学观察人员。健康驿站还开设“健康民治”抖音号,策划“归国感言”、“心语心愿”等系列活动,搭建线上交流互动平台。一系列暖心、细致的举措,确保医学观察人员舒心度过14天。

驿站还推出安全管理“十步法”,第一步是“观察情绪”,对入住健康驿站的医学观察人员初步判断区分正常、存疑、异常3个类型;对有超出常态诉求的人员,告知由临床医师、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医师、护士组成的健康风险评估3人小组,评估后采取一级对象、二级对象、三级对象分级管控;对重点人群,采取街道工作人员、医护人员、精神(心理)医师、民警“四帮一”工作模式。

香港青年小郭入住民治街道健康驿站时被评估为重度抑郁、双相情感障碍,风险等级一级。健康驿站成立6人专门跟进小组,为小郭制定了个性化的关心关爱“十项举措”。考虑到他失业后的经济状况,免除他医学观察期间食宿费用,请医疗专家为他进行抗抑郁治疗,所有检查和药品均免费;三人小组每天两次面访,对他实施心理干预计划,并邀请他的母亲、女友、同学与他通话聊天;小郭总说自己“无用”,工作人员结合其外语水平较好的特长,邀请其帮忙翻译英文信函和各类告知书,让他找到“用武之地”,还联系劳动就业部门为他推荐工作。小郭特别感动的是,工作人员请理发师为4个月没有理发的他理发,引导他从“头”开始、重拾信心。小郭在感谢信中写道“那个待人冷漠且对生活感到毫无希望的我,慢慢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向他们敞开了心扉,我也懂得了爱与温暖,学会了分享每一天的快乐与感恩。”

截至8月底,民治街道健康驿站先后有65名一级风险评估对象得到缓解和转化,11名由一级降为二级。

感受“欢迎回家”的热流

“在这里,处处都感受到你们的关爱,让我深深感受到‘欢迎回家’四个字的温暖!”邓女士在朋友圈发布日记,记录下入住民治街道健康驿站后的点点滴滴。有一天,她写道:“7月8日下午一阵敲门声,以为像往常一样是下午茶点,但这次让我惊呆了:竟然是一张瑜伽垫!原来,袁医生看到我在朋友圈发的照片是在浴巾上做运动……”她坦言,这么体贴,让她觉得一点也不像是度过医学观察期,而是“过着充满爱的生活”。

民治街道健康驿站入住的很多是港澳台同胞、侨胞、境外回深的留学生等。很多人在感谢信中写“感恩能在此时回到祖国母亲温暖安全的怀抱。”81岁的李老伯从健康驿站转居家隔离时写下感谢信,他说:“我是印尼归侨,你们热情、认真、耐心的工作,让我感受到‘欢迎回家’的热流,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留学生小叶在感谢信中说:“这次的经历让我感受到祖国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更加坚定了未来毕业要回来报效祖园的决心!”

刘女士16岁的女儿在香港读书,母女到深圳后入住民治街道健康驿站,工作人员经常通过微信与她们交流。刘女士的女儿用长笛深情演奏了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录了视频,写了祝福卡片,感谢工作人员的细心服务与温馨陪伴,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祝福。

【读特新闻+】民治街道健康驿站“暖心”案例

6月18日,梁先生从香港入境来深,被送到民治街道集中隔离点集中隔离。到达隔离点后,梁先生反映此次回内地的目的是为了赶回来见病危母亲最后一面。隔离期间持续接到广州家人的电话,反映其母亲的病情持续加重,梁先生情绪波动较大。隔离点工作人员了解相关情况后,积极与广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沟通协调。

隔离点医疗组王大明医生联系到梁先生母亲在广州医院的主治医生,实时关注其母亲的病情,联合关心关爱组杨斌对梁先生进行安抚和疏导,及时反馈其提出的居家隔离申请的办理进度,从医生的角度专业分析其母亲的最新病情进展并及时告知。7月2日,梁先生顺利到达广州探访了病危的母亲,也给隔离点工作人员发来信息报送平安。几日后,梁先生送来了一面锦旗和一个果篮,向隔离点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刘女士16岁的女儿在香港某学校读书,性格开朗,酷爱音乐。两人隔离期间,工作人员经常通过微信与其谈心交流。刘女士女儿用长笛吹奏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并录下视频,随手写贺卡一起送给工作人员,感谢工作人员的细心服务与温馨陪伴,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感激与深深祝福。

6月4日,刘女士夫妇二人带着刚出生13天的龙凤胎婴儿入住民治街道集中隔离点。刘女士41岁,入住时风险评估二级,既往有焦虑症和抑郁症病史。刘女士丈夫不会照顾婴儿,刘女士一人照顾两个女儿,睡眠严重不足,情绪极其低落烦躁,隔离点经综合评估,及时将其调级为风险评估一级人员。关心关爱组杨斌和袁敏护士了解情况后,带着婴儿床、洗澡盆等用品上门探望,袁敏护士细致地为刘女士做产后检查、产后心理疏导,并指导其为婴儿洗澡、换尿片,亲切地与其聊天谈心,对其进行开导。随后,隔离点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包括找保姆或请其家人前来一同隔离,帮其照顾小孩等。随后几天,袁敏协同其他工作人员,每天轮流上门为刘女士照顾龙凤胎宝宝,减轻她的压力,对其丈夫也进行了相关指导和心理关怀,最终帮助刘女士顺利度过隔离期。

隔离人员柯女士通过健康驿站推送的活动预告加入隔离点组建的线上活动微信群,经常在群里分享生活和感悟。结束隔离生活之际,柯女士在微信群里分享了她14天隔离生活的感受,坦言初到隔离点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工作人员的尽职与关怀,虽然不常参加线上活动,但很喜欢群里互动的氛围,让枯燥的隔离生活变得温暖有趣,不再感到孤单。隔离期间,柯女士每天坚持走10000步,坚持看书、听歌、运动,不仅肩周炎得到极大缓解,还减掉了小肚腩,工作也没耽误,顺利拿下了70吨的订单。6月23日上午,隔离点收到了柯女士捐赠的300份亲肤棉柔巾。柯女士借此向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并表示想要通过这份礼物,把自己在这里的收获和感受到的正能量传递给每一位隔离人员。

6月25日,晏女士从香港入境来深,被送到民治街道集中隔离点集中隔离。到达隔离点后,晏女士提出前往仁和医院见病危父亲最后一面的愿望。隔离点工作人员首先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随后请示街道领导与上级部门,通过与医院沟通协调,最终成功为晏女士开通绿色通道,由隔离点值班负责人、医疗组负责人陪同,护送晏女士前往仁和医院看望父亲(三人均穿防护服)。虽然看望的时间只有短短10分钟,却免却了晏女士和父亲一生的遗憾。病房里,原本已没有意识的晏女士父亲听到女儿的呼唤,紧闭着的双眼流下了泪水。晏女士表示,她了解深圳关于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的相关政策,原本对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不抱太大希望,没想到在隔离点的尽心帮助下实现了心愿,一再对隔离点表示感谢。病毒无情,人间有爱,民治街道集中隔离点在日常防疫工作中,把人文关怀做实、做细、做好,以真心相待,用真情沟通,将温情传达,深刻彰显了深圳精神,获得了隔离人员的信任与认同。

6月20日,赵女士携一对5岁双胞胎女儿从香港入境来深,被送到民治街道集中隔离点集中隔离。隔离期间,护士袁敏了解到,两个小朋友非常喜欢绘画,于是与关心关爱组工作人员杨斌一同上门探访,为两个小朋友送去了绘本和彩色铅笔。同样身为两个女儿的母亲,袁敏与赵女士有许多共同话题,还贴心地为赵女士讲解了一些隔离期间的防护知识和生活上的注意事项,并陪两个小朋友聊天、画画。聊天中赵女士提到,因近年来香港的事态发展和教育环境让其深感忧虑,遂决定将两个女儿转回内地上学,此次回来就是为了回广州给小孩办理入学。赵女士出身医生家庭,有不少家人自3月起一直工作在抗疫一线,其本人对隔离点的防疫工作非常理解和支持,反复叮嘱两位工作人员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面访结束前,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十分礼貌地感谢工作人员送来礼物,为工作人员唱了儿歌,并回送了亲手画的蜡笔画。6月26日,经隔离点积极协调,赵女士与两个女儿转回广州市居家隔离,临行前,两个小朋友再次给工作人员送上了几幅以抗疫为主题的蜡笔画。

隔离人员李先生,厦门大学博士,在香港从事导演工作,爱好书法,隔离期间经常与工作人员交流互动,在楼层微信群里分享练字习作。7月8日,李先生解除隔离,临走前赠送了一副“医者仁心”的书法作品,表达对隔离点工作人员的感谢之情。




隔离人员邓女士,隔离期间经常在楼层群聊天互动,传递正能量。工作人员留意到,邓女士有练瑜伽的习惯,但因为没有瑜伽垫,每天将毛巾垫在房间地毯上练习瑜伽。为此,关心关爱组工作人员杨斌为邓女士送去一张瑜伽垫,邓女士深受感动。7月5日,邓女士为工作人员送来四箱水果,感谢工作人员的贴心照顾。医疗组王大明医生、袁敏护士组织医护人员准备了感谢贺卡,手绘卡通图案,回赠邓女士。邓女士在朋友圈发布“隔离日记”,表达了对奔赴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的钦佩与感谢,送上了“平安、健康、喜乐”的祝愿。
编辑 方骏



(作者:读特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 莘人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