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年仅18岁的无名红军战士牺牲在这里;90年来,宋家几代人无论世事如何变幻都虔诚守护烈士忠骨;今天,在这名“小红军”长眠的地方,由社会各界捐资修整后的“红二师小旗手烈士墓”,在汕尾市国有黄羌林场重光落成,将作为一处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供更多的人瞻仰和凭吊。
今天上午,烈士墓的第三代守护人宋火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八一征程寻访团”成员,以及黄羌林场的负责人一起,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朝面山红二师小旗手烈士墓”重光仪式,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向长眠于此的无名红军烈士默哀并敬献花篮和鲜花。“八一征程寻访团”执行团长罗解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宋家人祖孙接力守护烈士墓的事迹非常感人。今年是人民军队建军九十周年,那些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牺牲的战士,应该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重修烈士墓,目的是不忘初心,纪念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发扬革命精神,继承先辈们未完成的遗愿,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宋火生向记者的讲述,揭开了一段跨越90年鲜为人知的历史。1927年10月12日,“八一”南昌起义南下广东的部队1200多人抵达汕尾海丰后,与当地农军汇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这支队伍在建立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与反动武装展开激烈的厮杀。在一次战斗中,一名年仅18岁的小战士身负重伤,由于部队转移,他被安排在家住黄羌朝面山根据地富足园的宋水养、宋连锦兄弟家中养伤。但因伤势过重,半年后不幸牺牲。宋水养看着这位年龄和自己儿子相近的红军战士为了革命,远离父母和故土,并牺牲在他乡,无亲无故,心情相当沉重,在埋葬好烈士后,便担负起了守墓人的角色,并把其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供奉祭祀。
从宋水养、宋连锦这一辈开始,在随后的90年里,无论时代如何变幻,岁月如何艰难,宋家人父传子、子传孙,除草、培土、开路、祭奠,始终守护着深山里“小红军”的那一冢坟茔。逢年过节,他们更是不会忘记这位长眠于此的“亲人”。如今,宋水养、宋连锦兄弟俩的子孙已散布在汕尾、惠州、广州、深圳乃至浙江舟山等城市,但一到每年清明节,他们都会齐聚黄羌林场,按当地祭祖的风俗进行拜祭。
宋家人90年来祖孙接力,默默守护着“小红军”墓。直到今年4月,由陈赓大将之子、甘肃省军区原司令员陈知庶召集的“八一征程寻访团”来到黄羌林场,为宋家人的大义与深情所感动,遂提议对“小红军墓”原地重修,得到寻访团成员和社会各界的赞同和响应,并为此积极捐款14万多元,由黄羌林场主持修缮。重修后的“红二师小旗手烈士墓”新建了130米的登山台阶,守望亭1座,拜台1座,以及雕刻着小红军吹号英姿的石碑一块。
在今天的重光仪式上,不善言辞的宋火生只讲了几句话:“人民不应该忘记他,国家不应该忘记他,我们宋家会一代一代守护着他。”宋火生告诉记者,他的孙辈,也就是第五代的孩子们,也都来这里拜祭过“红军爷爷”,前辈留下的嘱咐,晚辈会一直传承下去。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