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街道:做好“垃圾分类小事”,推动“绿色发展大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华智超 刘真 通讯员 谢瑜
2024-10-23 18:2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共建美丽南园

生活垃圾分类,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身边小事,也是城乡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载体和实现途径,还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大事。近年来,深圳市福田区南园街道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全面推进,将环保理念从政策引导融入居民生活,成功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唱响了文明低碳的时代主旋律。

近日,记者深入走访南园街道,探访其在资源回收和垃圾分类方面的创新实践,发现辖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从被动接受转变为自觉践行,垃圾分类不再仅仅是一项任务,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街道探索出生活垃圾分类的“南园经验”。

智能垃圾分类系统

让低碳生活成“新时尚”

在南园滨河新村的分类垃圾投放点,记者看到,每个垃圾桶上都标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标识,宣传栏上图文并茂的温馨提示让居民对分类方法一目了然。

郑女士是这里的老住户,她对智能垃圾桶的使用赞不绝口。她告诉记者,现在只需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投放垃圾后系统便会自动称重并返现,既减少了家里的垃圾堆放,又消除了安全隐患,真是既方便又实用。“从2020年开始,我就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志愿活动,我也总是积极参与,还会引导家人和邻居一起进行垃圾分类。”郑女士表示,近年来,她感觉居民的环保意识明显提升,分类投放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获悉,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环保需求,南园街道正向全街道逐步推广智能回收箱,并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回收模式。这些智能设备不仅全天候提供自助回收服务,还通过积分激励机制调动居民的积极性。目前,街道已在21个小区放置了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在11个小区放置厨余垃圾智能回收箱,并计划年底实现50个小区全覆盖目标。

为了推动垃圾分类全民参与,南园街道还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建,激发市场和企业的活力。街道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委托专业代管公司对辖区内传统流动企业进行统一管理。自2024年4月实施“绿色循环全量代管计划”以来,南园街道在回收效率上取得了显著提升。据统计,通过优化回收流程和提升作业效率,传统回收模式企业的月度回收量减少了50%,使街道在推动绿色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街道辖区的日处理量达到了43.7吨,这一数据反映了街道在提高资源回收和再利用能力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垃圾分类显成效

显著降低消防隐患

做好生活垃圾分类,还事关人民群众生活安全指数。

垃圾作为一种废弃物,其潜在的火灾危险性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垃圾堆积久放,不仅气味“感人”,更暗藏着火灾隐患。堆放过久的垃圾中,如杂草、树叶、锯末、刨花、废纸等,在含水量超过20%时,可能蓄热自燃。垃圾分类后,垃圾能够更快地被送往相应的处理点,减少了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垃圾混投、随意堆放,消防隐患风险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今年我们在推行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后,与去年同期相比同类火灾事故数量明显下降。”南园街道应急办消防巡查员表示。

垃圾分类的推广,使得居民们逐渐养成了将易燃易爆物品单独存放、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减少了垃圾堆放的混乱程度,也降低了火灾发生的概率。同时,社区还定期组织居民参与消防演练,提高大家的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的消防安全水平。

全链条优化垃圾分类设施

“两网融合”融出新局面

几年前,华强南天桥南侧桥下绿地还是一片脏乱差的区域,如今却已变身为一座干净、现代、美观的再生资源回收中转站。这一占地300平方米的中转站,是南园街道解决土地紧张和邻避效应的典型案例。通过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管理模式,它不仅有效利用了城市空间,还推动了再生资源回收与垃圾分类收运的高效结合。

此外,街道还推行“以车代库”的管理模式,对传统流动可回收物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明确了“六统一、一规范”的标准,覆盖从车辆标识到回收地点、标准等多个方面。同时,街道加强了8个社区的基层回收网点建设,布局合理的50个小区可回收点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投放服务。

与此同时,街道还与55个物业、5个城中村股份公司及《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约》,与辖区500多家三小场所餐饮店主体签订“一户一码”《福田区餐厨垃圾收运合同》,通过协同共建,全面覆盖垃圾分类工作。各方的积极参与不仅规范了垃圾分类的实施,还促进了居民与企业的环保意识逐步提高。

多彩志愿服务

推动“要我分”到“我要分”

市民群众的垃圾分类习惯养成,离不开各区许许多多的垃圾分类志愿者、督导员的努力付出。

南园街道巴登社区是著名的多民族聚集区,这里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支“多彩民族石榴红”志愿者队伍。在街上,经常能看见不同少数民族的居民志愿者向居民朋友分发生态文明宣传手册,跟大家详细介绍讲解垃圾分类、低碳节能等相关知识,教大家正确分辨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以及有害垃圾,提高群众分类意识和能力,引导更多人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共建美丽南园。

近年来,南园街道因地制宜开展垃圾分类公众宣传和教育工作。除了巴登社区外,结合亚洲最大的二手手机集散市场的商业定位,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电子垃圾减量环保理念宣传活动,以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

为了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街道还开展了“圾时行动”、“小手牵大手”等多样化的科普活动,覆盖居民、商户与学生群体。2024年,南园街道已举办科普活动60余场次,吸引了超过千人参与,有效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公众认知度。

通过这一系列创新实践,南园街道成功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到“居民自治”的转变,将垃圾分类这一关键民生问题深入融入日常生活。居民在自觉践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把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作为民生实事来推进、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去落实,南园街道促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有力推动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落实,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南园经验”。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温静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华智超 刘真 通讯员 谢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