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福田区南园街道聚焦做好垃圾分类“关键小事”,致力于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加快构建垃圾分类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在这里,“小分类”背后蕴藏着“大智慧”。
“小积分”推动“大环保”
南园街道各个社区率先以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基层治理突破口,打造积分体系,不断延伸积分、消分内容,创新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积分超市”激励制度。
滨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根据居民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每满1小时可获得1个积分;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展示每四次可获得1积分。积分默认有效期一年,并可在积分超市中兑换各类生活用品,如牙膏、洗衣液和纸巾等,每种商品均明码标“分”。这一激励政策的推出,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为社区的环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每次来兑换礼品都有一种荣誉感。”居民吴姐领了纸巾笑呵呵地说道。现场兑换礼品的居民都热情高涨。自从垃圾分类积分“变现”后,大家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就由垃圾分类“观望者”转变为了“参与者”。
而在巴登社区埔尾村37栋,垃圾分类投放点也成为“环保好帮手”。居民们手持纸箱等可回收物,兴致勃勃地投放到智能回收箱中。黎姐满面笑容地说:“自从村里安装了这些智能回收箱,家里有旧衣服、塑料瓶、纸箱什么的都会拿过来投放。你看,我刚刚就收益了八毛钱,这段时间陆陆续续赚了几十元了!既能为环保出一份力,又能获得实惠,真是一举两得!”
此外,智能厨余垃圾回收箱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其内置的除臭设备,能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防止细菌和病毒滋生的同时,还能杜绝蚊虫滋生等虫害问题,有效解决了传统垃圾桶散发异味的问题。
“小细节”践行“真文明”
踏入南华村棚改建筑工地,记者看到:工人们用完餐后,纷纷将食物残渣倒进餐厨垃圾桶,随后将外卖餐盒归类放入旁边的回收桶中。这一连贯而自然的动作,仿佛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方便工人们投放使用过的餐盒,我们在工地内特别设置了外卖餐盒回收点。”南华村棚改建筑工地的相关负责人热情地介绍道。
垃圾分类,作为回收利用的起点,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实践。数据显示,南华村棚改建筑工地的外卖餐盒每日分出收运量已达18.36kg,餐厨垃圾的收运量每日约120kg,而其他垃圾的收运量则呈现出环比下降16%的良好趋势。这一系列的数字,不仅见证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显著成效,更折射出工人们对环保的自觉与担当。
南园街道环卫中队的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推动外卖餐盒等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工作,确实是一项长期且富有挑战的任务。但正是通过前端的细致分类,我们才能确保餐盒和餐厨垃圾得到规范、减量、资源化的处理。这不仅是环保的需要,更是文明进步的体现。”
据了解,废旧玻璃瓶、废旧大件家具、部分废旧塑料等低值回收物一直是垃圾分类回收的重点难题。因残值低,收废品的不爱要,居民通常随手扔到垃圾桶里,混在生活垃圾一起进了焚烧厂,既增加了生活垃圾的处理成本,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为积极推进南园街道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提高居民资源回收参与率和垃圾分类成效,南园街道在废品产量较大的住宅小区(含城中村)开展“流动式”巡回上门收运和“以车代库”定时定点回收的回收新模式,通过电话预约上门收运的模式,方便居民了解市场价格,预约回收。同时全街道覆盖“流动式”巡回上门收运,回收品类不仅包括常见的金、塑、纸,也包括泡沫、玻璃等低值垃圾,以方便居民投放处理为前提,努力提高居民投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小举措”营造“好氛围”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垃圾分类有几类吗?”课上,老师通过科普小视频和趣味实验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垃圾分类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再生利用的重要性。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习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更在实际操作中亲身体验了分类投放的乐趣和意义。
滨Fun科普实验室项目负责人表示,“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关键是要让更多人养成自觉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习惯。我们不仅从思想上培养孩子垃圾分类的意识,从行动上鼓励他们从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更通过孩子们的影响力,带动家庭成员乃至整个社区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在锦龙社区,初心影院也成为了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的新舞台。周末一到,这里便热闹非凡,成了社区居民的欢乐聚集地。居民们早早地聚集在电影幕布前,许多家庭更是全员出动,共享这欢乐时光。
在电影序幕拉开之前,社区播放了垃圾分类小视频,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向居民们传递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让大家在享受电影之前先收获了一份实用的环保知识。“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电影,真好!这样的宣传活动形式既新颖又实用,不仅让我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的了解,还让我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意义。以后,我不仅要自己做好垃圾分类,还要带着家人一起行动起来!”
自“百千万工程”开展以来,南园街道累计开展86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覆盖人数达12万。据了解,目前8个社区的十四类场所已全覆盖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全面设置收集点并引导前端分类;并开展“两网融合”试点,在各住宅小区(含城中村)建设基层回收网点,设立55个基层回收点、15个以车代库回收点和1个300平方米以上再生资源中转站。
做深做实做细垃圾分类工作,锦龙、滨江社区荣获深圳市2023垃圾分类“百分百行动”达标社区及百优社区双称号。截至目前,南园街道在55个住宅区(含城中村)的180个集中分类投放点常态化开展志愿督导工作,厨余垃圾分出率达25%以上。
垃圾分类之路任重而道远,接下来,南园街道将大力创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持续常态的垃圾分类模式,充分发挥百优社区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拓展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范围,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努力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百姓生活更舒心、更美好。
编辑 姚静霞 二审 麦苗茵 三审 叶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