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大和社工村迎来百余名“客人”,这个地处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的城中村,在新华社、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记者及全市各区特色城中村代表的“围观”中,绽放出超大城市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观湖色彩”。
城中村作为城乡结合部,是城乡二元转换的关键节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试验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试验图景,正在全市各区城中村中徐徐展开。
大和报告:破题超大城市城中村治理
今年9月,省“多彩乡村”系列实践活动组委会收到一份来自大和社工村的调研报告作品。这份出自深圳大学易松国教授团队的调研报告,引起组委会高度关注。10月18日上午,在龙华会堂刚参加完省“多彩乡村 共谱新篇”系列实践活动推进会后,组委会专家来到大和社工村,一睹这个特色城中村风采。
大和社工村缘何引发省里关注?
据介绍,大和社工村面积约0.7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约1.3万人,是龙华区372个城中村中的典型案例,具有外来人口高度集聚、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匮乏、社区治理难度较大的特点。针对外来居民与本地居民交流不够、社区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2019年起,龙华区民政局联合观湖街道党工委,以党建引领,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模式,引进专业社工、艺术家、设计师、专家学者等人才入驻“社工村”,开展各项驻村服务,全国首个“社工村”由此诞生。
此后几年,观湖街道以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对大和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注重保留城中村的“乡愁”“烟火气”,并以“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新机制赋能社区新发展。深圳大学易松国教授团队对大和社工村的实践经验提炼为,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赋能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发掘和利用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聚焦到“人”:切实解决城中村居民需求
大和社工村所在的观湖街道,还涌现出上围艺术村、松元厦家风文化村等特色城中村。 其中上围艺术村有近400年的历史和人文积淀,现存5座百年碉楼,近50处客家老屋,是传统客家古村的代表。该村自2016年起以原生态为基础、以文创为特色,引进艺术人才入驻,用艺术活化古村,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艺术的共融。2022年,上围艺术村入选为广东省文化旅游特色村。 松元厦家风文化村也是一个客家村落。该村立足弘扬振能家风,注意家风传承,致力于打造全市首个家风文化村。通过深挖社区历史文化,松元厦社区积极建设振能书院、打造振能“家风馆”、陈氏家风苑等示范基地,并新建碉楼广场、提升改造德胜路打造家风一条街,重塑松元厦家风文化。
近年,松元厦家风文化村被评为省级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 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是:大和社工村注重社工赋能,上围艺术村导入艺术家力量,松元厦家风文化村注重本土居民家风建设,三个城中村都聚焦到“人”的身上。“城中村环境建设很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以人为本,通过机制创新、模式再造,广泛发动居委会、村集体、志愿者、社会组织和居民,形成共治共享治理格局。”观湖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 一个街道涌现出三个特色城中村,观湖街道结合地方特色要素的探索实践,具有典型的深圳示范特色。” 新华社深圳支社副社长周科认为。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吴德群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国庆的红漫过鹏城街巷,中秋的月挂在深圳湾的夜空,这个双节,不必复杂,只需一次简单的 “比心”,就能把对祖国的赤诚、对家人的思念,装进深圳的每一处风景里。无论你在深圳何处,用手势“比心”,让国庆、中秋元素入镜,拍一张照片、剪段创意短视频,或是写下拍照打卡图文攻略,带话题分享出来,让你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情,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话题】#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 【活动奖励】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读特客户端开屏展示机会
00:16
苍蝇之爱
在深过双节,76华诞耶✌;月圆家团结,幸福美满哩!!!
00:14
#读特小记者#最美的风景在这里。
00:11
中国厨师之乡·梓潼 | 中华金厨获得者王兴元:私人厨房品味“史派川菜” ,汉江韵书写“家的味道”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