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城市广场,纵览深圳“蝶变40年”|影像志摄影展
谢欣如
2020-09-11 11:46


九月,由深圳特区报和新城市广场联合主办的“忆往昔峥嵘岁月·深圳特区40周年影像志”摄影展在福田新城市广场举行,展出百幅深圳特区早期的经典新闻摄影作品,用一张张生动的图片,鲜活展示了特区历史变迁。

据悉,本次摄影展将持续到9月30日,市民可自行前往在新城市广场G层观赏。



“40周年”摄影展唤起市民美好回忆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回顾深圳40年来的发展历程,一批批建设者们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追求卓越的“拓荒牛”精神,为中国改革开放“闯出一条新路”,在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时代篇章。

作为“忆往昔峥嵘岁月·深圳特区40周年影像志”摄影展的主会场,在新城市广场的G层摆放着一排排的相框架子,共计百幅的经典图片出自深圳经济特区第一代摄影记者们之手,这些极具历史厚重感的老照片,成功弘扬和传递了“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定格拼搏与奋斗的深圳故事,唤起人们难忘的城市记忆,让在场观众产生深刻的思考。

已经退休的刘先生在看到熟悉的照片时不禁露出微笑:“我看到这些照片真的很亲切,因为它记录了历史。”

作为来深建设者,与深圳共成长的陈女士就表示:“观望着这无声的影集,仿佛看到了深圳成长背后的精彩历程,自此,我感到非常的鼓舞与激动。”

从事土木工程的何先生在看到地王大厦的吊杆安装图片时,感到非常触动,看似平常的照片,只有行业人士才知道这样的操作有多大的难度,这是属于深圳的奇迹。

新城市广场与深圳共成长

作为深圳商业史上第一家大型城市购物中心,新城市广场参与并见证了深圳商业的腾飞发展,在深圳的经济发展中始终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为特区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以潮流时尚定位的新城市广场非常重视城市消费生活的建设,每月都会举行各式主题活动,打造健康的氛围,丰富周边社区市民的文化艺术生活,为他们提供活跃而又新鲜的互动体验,满足了年轻时尚家庭、商务消费群的生活和情感需求。

此次,深圳特区报携手新城市广场共同举办摄影展,体现了新城市广场对深圳经济特区的深厚情怀,希望借这些定格的经典瞬间,唤起市民难忘的城市记忆,也为后来者们讲述深圳这40年革故鼎新、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点燃观众们心中的希望与梦想,让深圳人的拼搏与奋斗,铸就深圳未来更加辉煌的岁月。

海洋王国打造梦幻深海之旅

除了饱含历史沉淀的40周年摄影展,新城市广场倾力打造的海洋王国主题馆也将在9月12日开馆,活动持续两天,免费送出门票数万张。

地球约有73%的面积被海洋覆盖,人类走遍世界能看到约27%的陆地风景,而新城市广场希望与市民一起观赏那73%的精彩。

在这里,能看到漂亮又神秘的“海洋精灵”,数量繁多的海洋生物如海中霸主鲨鱼、飞翔中的魔鬼鱼、五颜六色的水母、具有加勒比海盗气质的狮子鱼等将漂洋过海与市民近距离接触,开启一场欢乐的深海探秘之旅。


摄影展精彩作品一览


新闻大厦楼顶施工

1994年5月19日,新闻文化中心大厦(现新闻大厦)楼顶施工。新闻大厦楼高137.7米,地处福田区深南中路和红岭路交汇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深圳地标之一。当年站在楼顶向东拍摄,深圳所有100米以上高层建筑尽收眼底。超高层建筑,是一个城市时代变迁的标记。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目前深圳有200米以上高层建筑超过200座。从国贸大厦到地王大厦,从京基100到平安金融中心,不断被刷新的“深圳高度”,传递着深圳不同时间段内独具符号意义的城市形象,象征着深圳的蓬勃朝气与活力。陈富 摄

在老街树杈上休息

1987年,罗湖区深圳老街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最热闹,最繁华的街区,新华书店、深圳戏院、博雅艺术画廊、新安酒家、西华宫等文化生活设施都集中在这里,老街也成为深圳市民和来深建设者们节假日休闲游玩的首选地。当年两位打工妹在正午的骄阳下,坐在树杈上休息,怡然自得的神情,好像坐在自家的田间地头,颇有一种“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劲头。江式高 摄

深圳研制“卡拉OK”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卡拉OK”从日本传入港台,又从港台传入深圳,随后开始风靡全国。拥有研发,生产,制造能力的深圳各大电子厂纷纷上马各种“卡拉OK”设备满足市场需求。1990年7月12日,深圳宝电有限公司电子厂研制了一款带有评分系统的“宝电牌”600型超重低音卡拉OK组合音响供应市场,成为当年炙手可热的畅销产品。刘廷芳 摄

“全副武装”防飞尘

1989年深圳的中心区是罗湖区,正在规划建设的福田区到处都是建筑工地,道路也都是泥土路面,平时满天土,雨天一地泥。车辆不是行驶在滚滚灰尘中,就是行驶在一片泥泞里。当年的公交车并没有空调,晴天的时候几乎所有车辆都是开窗行驶,当车辆经过灰尘飞扬的路段时,即使在闷热的车厢里,许多乘客也不得不用毛巾,丝巾遮挡口鼻,“全副武装”来通过尘土飞扬的路段。郑东升 摄

高难度巨型悬挑施工

2008年,深圳证券交易所运营中心厦在福田中心区拔地而起,大厦为国内罕见的巨型悬挑超高层建筑,大厦于2011年8月完工。裙楼两个方向的悬挑高度达到36米和22米,设计和施工难度可以媲美央视75米悬挑高度的新大楼。大厦地处深圳CBD中心区,深南大道北侧,和附近的南方博时基金大厦,太平金融大厦,招商银行大楼等众多金融大楼,构成一组壮观的摩天楼群。余海波 摄

“世界之窗”玻璃金字塔施工

深圳“世界之窗”玻璃金字塔进行最后阶段施工。1994年4月28日,由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控股,华侨城集团参股兴建的“世界之窗”旅游景点试业。“世界之窗”是继“锦绣中华”,“民俗村”微缩景区后,深圳又一个大型微缩景区。景区占地面积48公顷,全国150多家设计,建筑,景点制作厂家,近万名设计师,工程师,艺术家,能工巧匠参加了景区的建设。景区以弘扬世界文化为宗旨,是一个把世界奇观,历史遗迹,古今名胜,民间歌舞表演为一体的人造主题公园。作为深圳一处著名景点,在建成后的20多年里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旅游热度,至今仍旧是深圳地标景点和旅游打卡地。岑志利 摄

新闻巨舰启航

1997年6月29日,被誉为“中国报业第一楼”的深圳特区报业大厦落成。深圳特区报业大厦由深圳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深圳特区报社投资兴建,1996年元旦正式动工,当年12月封顶,1997年6月竣工。中建三局一公司在深圳特区报业大厦的施工中,攻克了“大空间独立巨型群柱和大跨度悬梁结构”等技术难关,当年开工、当年封顶,从三天一层、两天一层到两天三层,创造了当年新的“深圳速度”。报业大厦的落成标志着深圳新闻事业的新起点,深圳报业的新发展。199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建立50周年的盛典上,载着深圳特区报业大厦模型的彩车,代表深圳经济特区的城市形象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江式高  摄

“北大百年校庆专列”

1998年5月1日,我国铁路史上第一趟校庆专列——“北大百年校庆专列”从深圳启程,400名北京大学深圳校友乘坐专列北上为母校庆生。当年他们代表着1500多名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北大校友,赴京参加母校百年庆典。专列由深圳始发,跨越7个省、市,行程2436公里。许光明 摄

深圳河上繁忙的船运

1982年,福田区深圳河段有新港码头和上步码头两个建材码头,深圳经济特区建设需要的大部分钢筋、水泥、红砖、河沙都靠船运输到这两个码头。深圳河上船只穿梭往来和岸上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相映成趣,回看当年深圳河上的船运场景颇有一番江南水乡的韵味。刘廷芳 摄

设计师汇聚设计之都

2003年,设计师们的聚会。深圳以独特的地理环境,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聚集,设计师成为其中最为耀眼的群体之一。深圳在2008年12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成为国内唯一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深圳打造的“创意十二月”,“深圳设计周”等设计界盛事,媲美米兰、纽约、巴黎、伦敦设计周等国际设计界顶尖盛事活动,目前全市有6000多家设计企业和50多个创意设计园区,深圳企业获德国红点设计奖、iF设计大奖数量连续6年居国内城市首位。余海波 摄

人才济济的人才市场

1990年,位于罗湖区宝安南路的深圳人才智力市场(现人才大市场)门前,每天都聚集大量前来应聘和寻找工作的来深建设者。当年的招聘方式直接、粗放,包括政府机关招聘也只是立一块招聘牌,摆两张桌子就进行现场招聘,许多刚来深圳的应聘者也是现场填写简历,表格,没有桌子,有些应聘者索性直接趴到地上写简历。郑东升 摄

第二版邓小平巨幅画像

1992年6月28日,一幅巨型手绘邓小平画像矗立在红岭路和深南路路口,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这幅设计大胆的宣传画,先后登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270种杂志。第一版邓小平画像的创作原型,是深圳特区报记者江式高在深圳仙湖植物园为小平同志拍的一张照片。画像中,小平目光睿智,手指前方,右上角选用了他视察深圳时说的一句话:“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994年春节前夕,邓小平画像第二版问世。画面中邓小平的正面像改为侧身像,他身着灰色中山装,凝视前方,画像上的文字改成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随着科技的发展,邓小平画像从第一、第二版的手绘巨幅油画到如今的电脑合成喷绘,邓小平画像的设计样式和制作工艺不断翻新,画像也经历数次更新,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句话一直沿用至今。丁庆林 摄

“满载”的拖拉机

1994年,福田区景田路红荔路口,一辆“满载”的农用手扶拖拉机驶上交通干道。当年的深圳市中心城区是罗湖区,福田区刚刚开始大规模建设,到处都是大型建筑工地。经过20多年的建设,如今的福田区成为深圳市的中心城区,市委市政府机关驻地,全市的行政、金融、文化、商贸和国际交往中心。余海波 摄

“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

1983年,深圳市罗湖区黄贝岭村的村民富裕了,家家住上了别墅。“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是当年一句代表富裕生活的民间标准,体现了当时人民对幸福生活向往的一个物质标准,这个梦想中的富裕生活在深圳的一个城中村率先实现了。刘廷芳 摄

蛇口女工风采

蛇口凯达玩具厂是蛇口工业区早期最大的工厂,厂内绝大多数的员工都是年轻女性,每到食堂开饭时,大批工人就从工厂涌入食堂。1989年的一天下班时分,记者捕捉到了这张生动的照片,记录下了当年蛇口工业区女工们的风采。  江式高 摄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口号从蛇口喊出,这句震撼人心的标语很快传遍全国,彰显了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也为特区后来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图为1986年蛇口工业区办公楼外写着这句口号的巨大标语牌。江式高 摄

土地使用权“第一拍”

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政府在深圳会堂首次以公开拍卖的方式,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举牌者是该公司经理骆锦星)以525万元的最高价获得一块8588平方米商品住宅用地50年的使用权,开创了我国有偿使用土地的先河。刘廷芳 摄

青工赴深应聘

1990年,福田工业区青工招聘。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吸引了大批年轻人从内地奔赴深圳发展,每年春节过后是各个工业区招工的高峰期,工厂会在工业区现场招聘、现场录用,每逢这个时间,各个工业区都挤满了前来应聘的青工。余海波 摄

电子厂发工资

1986年,宝安区沙井街道一家“三来一补”电子厂在流水线发工资。“三来一补”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的统称。“三来一补”业务早在1978年就出现在珠三角企业中,“三来一补”企业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外资企业的主流。郑东升 摄

“东方小姐”选美

1993年5月9日,“东方小姐”评选颁奖仪式在深圳举行,冠军潘滔(左二)、亚军朱彤(左一)、季军马佳(右一)与“世界小姐”茱莉亚.歌露卓娜.莫琳(右二)在颁奖台上。选美这种新颖的娱乐活动是在深圳首开国内先河。刘廷芳 摄

移山填海建盐田港

1990年5月31日,盐田海边一声巨响,首次移山填海爆破,拉开了盐田港建设的序幕,盐田港进入高速建设发展阶段。经过4年建设,盐田港区1994年正式投入使用。现在的盐田港区已建成大型深水泊位20个,岸线长8212米,水深达17.6米,是全球最大2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首选港之一。 郑东升 摄

在国贸工地远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深圳国贸大厦不但是全国最高建筑,也曾经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建筑奇迹。1984年的国贸建筑工地,中建三局第一公司的建筑工人们站在脚手架上向远处眺望,脚下的深圳河,眼前正在规划建设的福田区以及远方若隐若现的香港,让这些特区建设者们对深圳的美好未来满怀憧憬。 江式高 摄

(作者:谢欣如)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