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艺术家共绘锦绣中国,深圳都市水墨画登上纽约时报广场

读特新闻记者 李旖露
2024-09-29 10:42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东方巨港——璀璨盐田》入选此次影像展。其创作者,深圳画院副院长杨晓洋,第一时间接受了读特新闻专访。

剪辑 王晓林

当地时间9月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美总站举办的“云中锦书:中美艺术家共绘锦绣中国”大型影像展登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十余位中美艺术家以中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风情为主题,用创作和绘画,展现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成就,为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献上祝福。

《东方巨港——璀璨盐田》纸本水墨,杨晓洋作品。

都市水墨画作品《东方巨港——璀璨盐田》是入选此次影像展的作品之一。其创作者,深圳画院副院长杨晓洋,在第一时间接受了读特新闻的专访。杨晓洋表示,纽约时报广场是全球瞩目的焦点,此次展出能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艺术。“笔墨当随时代。”杨晓洋认为,这也代表着发源于深圳原创流派“都市水墨”在国际上获得认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多年,不仅创造了经济发展上的奇迹,其文艺创作也在全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描绘深圳景观的作品登上纽约时报广场

9月25日晚上,“云中锦书:中美艺术家共绘锦绣中国”大型影像展在纽约时报广场上映。在20多分钟里,十余位来自中美艺术家的静态作品在3D动画技术的加持下,变成动态短视频播出,营造出时空交错的视觉效果,生动展现了中国壮丽的山河、科技创新的成就,以及国家发展的勃勃生机。

“云中锦书:中美艺术家共绘锦绣中国”大型影像展报道截图,来源央视新闻。

在视频的1分12秒,画面出现了盐田港的实景图,随后变幻出杨晓洋的《东方巨港——璀璨盐田》。

杨晓洋告诉读特新闻记者,这一作品是其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入选作品。作品以盐田港的夜色为主题,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的沧海桑田巨变,以及“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深圳这座滨海城市繁荣的景象。

“笔墨当随时代。”杨晓洋表示,这一作品灵感来源于时代背景。当前深圳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盐田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运枢纽港,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和发展的标志。他尝试用中国传统水墨的技法描绘出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

“大概两个月前,我从活动主办方处得知这一征稿邀请,并在后续递交了几幅反映深圳城市建设‘都市水墨’作品。”杨晓洋说,一周前,他才得知自己的作品最终入选,将登陆纽约时报广场。

“一开始我还没有概念,当地时间9月25日晚,在现场观看的旅美华人艺术家、美国罗格斯大学亚洲文化中心顾问周勇先生给我发回现场视频,我才知道效果这么震撼。”杨晓洋表示,展览视频采用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方式,中国自然风光、城市风光与美术作品相互交汇,动中有静、虚中有实,很新颖、很有创意。

读特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次影像展中还包括周勇的《黄河颂》,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的《远古足音》《酒逢知己》,旅美华人艺术家曹俊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五月中国”艺术家联盟主席尹忠杰的《昆仑之眼》等作品。此外,也包含了数位以中国大好河山、风土人情作为创作灵感的美国艺术家的作品。

“云中锦书:中美艺术家共绘锦绣中国”大型影像展报道截图,来源央视新闻。

“都市水墨”发源于深圳,彰显城市创新活力

纽约时报广场被誉为“世界十字路口”,年均人流量达上亿人次。在杨晓洋看来,这次展览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艺术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且,艺术无国界,通过中美文化的交流沟通,拉近了中西方文化的距离。

“纽约时报广场是全球瞩目的焦点,作品在此展示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通过作品,艺术家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这彰显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实力和文化自信。”杨晓洋说。

不仅如此,杨晓洋认为,这次展览对深圳也意义非凡。他表示,发源于深圳的“都市水墨”在国际上被认可,这也是深圳文化走出去、彰显深圳城市创新活力的一个具体例证。

读特新闻记者了解到,“都市水墨”是原创于深圳本土的流派和品牌。杨晓洋介绍,1986年深圳画院成立,1991年他调入画院,并参与深圳画院新院址筹建中。从20世纪90年代起,深圳画院开始探索艺术新形式,用画笔描绘城市变迁、百姓生活、建设场景的“深圳画家画深圳”美术品牌活动从彼时兴起。

“我们组织深圳画院的艺术家下基层,走进深圳各个区,跑到中英街、沙头角、盐田港、梧桐山,去一些代表性的历史人文的地方。”杨晓洋回忆道。

1992年,“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在《美术》杂志上刊登了《钱学森关于美术的一封信》。信中提道,看到深圳画院“画家画深圳”颇有新意,因此建议:“我国画家能不能开创一种以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建筑为题材的‘城市山水画’?”

其后,时任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深圳画院院长董小明带领杨晓洋等艺术家“拓荒”,就着钱学森先生提出的课题,逐步打造出“都市水墨”这一流派和品牌。2016年,由中国国家画院成立的都市水墨研究所挂牌在深圳画院,吸引国内外众多艺术家投入到都市水墨的创作,历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都曾将“都市水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

创作中的杨晓洋。

对于杨晓洋此次入选的《东方巨港——璀璨盐田》,周勇评价道,作品充分展示了画家对深圳的发展变迁所倾注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改革开放中的新深圳面貌,让深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深圳。

在采访中,杨晓洋谈到深圳的文化艺术发展时感叹道:“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多年,不仅创造了经济发展上的奇迹,其文艺创作也在全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他用一些数字勾勒深圳艺术发展的线条——深圳画院刚建立时,只有10余位艺术家,现在画院已整合成为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承担着城市公共艺术,文学、美术创作、研究,文艺人才培养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任;深圳市美术协会,刚成立时只有70多人,如今会员数已突破2000余人,其中有300多人是全国美协的成员,而当年这个数字仅是个位数。

此外,杨晓洋指出,深圳的文化艺术影响力,还体现在美术品牌展览的落地上。“在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梁宇的带领下,9个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品牌落户于深圳,包括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等。”杨晓洋表示,这些展览为深圳艺术家充分展现艺术才华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来了就是深圳艺术家!”在采访的最后,杨晓洋表示,深圳是座城市开放、多元、包容的城市,他希望通过登陆世界舞台的方式,让更多海内外艺术家看到深圳、来到深圳,参与到城市的文艺创作之中,为深圳美术的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

【读特新闻+】

杨晓洋,男,1966年生于吉林省榆树县,198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美协理事,中国国家画院都市水墨研究所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副院长、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组织策划多个全国大型美术展览及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内外美术展览、获奖、收藏并多次代表深圳美术家赴国外友城进行访问交流。其“新水墨”作品具有鲜明个性,尤擅长“都市水墨”及写意花鸟等题材的创作。

(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郑蔚珩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李旖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