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0)》,并指出,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由中央政府牵头协同三地政府部门正式开启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时代,目前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稳步推进。但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存在六方面短板。
蓝皮书认为,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协同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京津冀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明显等级特征的协同创新网络。同时,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的交通联系度相对较强,“三轴”发展具有较好的交通互联基础。京津冀公共服务水平总体提升,各城市有待提升的领域各具差异。
但蓝皮书也分析指出,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目前存在以下六方面短板:
一是区域协作网络综合密度不高,跨区域地方政府协作程度亟待加强。京津冀地方政府整体协作网络密度仅为0.4789,处于中游水平,区域合作强度仍待提升,主要表现在跨区域合作不足,尚未形成依托区际经济联系的主体自发式治理模式。特别是天津大部分区的协作表现处于中下游水平,重点协作领域的参治程度较低且过于分散,制约了京津冀地方政府实现协同治理。
二是三地尚未形成梯度化的产业链协同治理体系。对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三地的功能定位,目前京津冀尚未形成产业有序分工协作的链接格局。具体表现如缺乏基于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的顶层设计和专项规划;三地政府产业协作治理模式尚未形成;营商环境较差,难以形成“国企+民营经济”相互耦合的产业格局等。
三是冀北、冀中南地区交通联系不足,局部拥堵仍相对严重。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翼地区,冀北、冀中南地区的轨道交通联系度相对不足;京津两地,衡水、沧州、唐山、秦皇岛的高速公路拥堵治理面临较大挑战。
四是环境治理成效仍待加强,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尚不完善。包括环境治理成效仍滞后于长三角等地区;尚未形成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五是河北创新能力薄弱成为区域创新协同治理体系中的主要短板。京津冀第二子群与第三子群、第三子群内部各节点均尚未出现明显关联,说明京津两地存在相对较强的创新关联,而河北各地级市仍以自组织创新为主要模式,需进一步加强创新方面的互动联系。
六是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总体呈扩大态势,供给模式单一。2010~2017年,京津冀“2+11”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综合得分的差距逐年扩大,变异系数由0.48上升至0.57,基础教育领域、医疗卫生领域、社会保障领域的差距明显扩大,而设施环境领域差距有所缩小。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