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兰州大学发布消息称,2024年在校研究生总量首次超过本科生总量,这一现象引发网友的广泛讨论。读特新闻记者梳理有关数据发现,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本研“倒挂”现象并不少见,更有专家指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表征。
广东多所高校研究生新生录取人数超本科
读特新闻记者梳理广东多所高校公布的2024级新生大数据发现,数所高校研究生新生总人数比本科生多,多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如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等。
数据显示,中山大学今年迎来了8155名本科新生、11787名研究生新生;南方医科大学今年共招收3574名研究生(含港澳台),其中博士研究生609人、硕士研究生2821人,而该校的本科新生今年是2963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今年共迎来研究生新生173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320人,博士研究生416人,而本科新生则为1486人;南方科技大学共录取研究生新生2347人,本科生新生1360人。
中山大学南校区。图源:图虫创意
此外,华南理工大学和暨南大学的数据与网络流传的版本有少许出入,实际情况是,华南理工大学迎来了7046名本科新生和6955名研究生新生,两个数据非常接近。暨南大学则和深圳大学一样,今年本科新生人数比研究生略多,具体为暨南大学新招本科生7900余人,研究生6700余人,深圳大学新招本科生7470人,研究生5942人。
本研“倒挂”趋势或不可逆转
围绕这一现象,读特新闻记者采访了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段从宇,其长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制度、教育资源配置。段从宇表示,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形成了招生上的“本研”倒挂现象,尤其在一些高水平大学,不仅早已形成招生上的“本研倒挂”,即便整个在校生的层次结构也明显呈现“研究生”多于“本科生”的状况。
段从宇提供了更为宏观的数据:2024年新生入学季,至少有57所“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新生人数超过本科新生人数。就在校生层次结构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研本比均在3:1以上。
段从宇认为,未来高水平的高校招生,以及高校学生结构的本研“倒挂”趋势已然不可逆转。“越是高水平高校,其持续倒挂的可能性越高;相反,那些发展水平较低的高校,因博硕士学位授权点规模、结构等的限制,总体仍将继续保持学生层次结构上的‘金字塔’形态。”
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提升
兰州大学在发布“2024年在校研究生总量首次超过本科生总量”消息时同时强调:这一变化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研究型大学,其核心在于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而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张自然成为学校建设变强和学术影响力提升的关键一环。研究生数量超过本科生,从表面上看,是招生规模的调整,实则蕴含着高校对自身定位与未来发展的深刻考量。仍以兰州大学为例,该校近三年该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调整,新增了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生物安全等一批博士点、硕士点,均为对标国家需求新增。
“当下的‘本研’倒挂,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表征。尤其高水平大学的‘本研倒挂’,其背后反映的是我们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积极转变。”段从宇说。另一方面,研本比的上升,也必然对高校做出更多要求,尤其是在资源配置、师资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求高校做好充分准备和全面优化,以适应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
就业还是深造,需更加理性选择
“本研‘倒挂’的趋势必然倒逼家长和学生做出‘就业或深造’的选择。”段从宇说。
如何做出理性选择?段从宇建议,在认清“本研”倒挂的趋势不可逆前提下,在做出选择时要“因人而异”,把自身实际作为选择的核心出发点,避免陷入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段从宇同时强调,要认识到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持续学习同样重要。“接受学校教育、升学深造需要考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但以规避就业竞争压力为前提的‘挤独木桥式’升学肯定值得商榷,不关注能力提升而只关注就业的升学深造,必然也是不可取的。”对于高考生和家长填报高考志愿方面,段从宇也建议综合考虑、理性选择,“唯有如此,学生们才能在不断演进的时代洪流中更好地找到自身定位,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