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3秒新发1例阿尔茨海默症(AD),中国患此病人数已超过千万。近日,宝安区人民医院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方面再上新台阶,率先在深圳实现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治疗重度阿尔茨海默病的手术与术后认知康复的闭环。
“跟手术前相比,我爸爸现在更爱笑了,表达欲望增强,对外界环境好奇心增强,听到别人喊自己的名字能回应了,都‘学会’挑食啦!”重度阿尔茨海默症陈爷爷(化名)的家属说。
2006年,陈爷爷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症状,随后逐渐发展为对空间、时间、人事的认知障碍,经常答非所问,也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丧失,进食、洗漱、排便等简单的日常行为均需家人从旁协助。
2011年,陈爷爷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辗转多家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后,病情仍呈现不可逆的逐渐恶化趋势。
今年8月4日,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吴迪主任团队接诊了陈爷爷,MMSE评分为0分,确诊为重度阿尔茨海默症。吴迪主任团队遂组织显微技术骨干龙海泉医生、颜卓杰医生、贾赛雄医生及黄志望医生共同组成主诊治疗小组,迅速发起由手外科(显微外科)、神经内科、麻醉科、康复科形成的MDT团队,会诊讨论应用超显微技术进行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的术前准备、麻醉风险评估,术前及术后VTE管理、并与陈尚杰主任康复团队制定术后详细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计划。
8月8日,治疗团队成功为陈爷爷实施了双侧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手术在40倍放大的显微镜下完成,确保了治疗的精确性。
术后,患者亲属表示,他们观察到陈爷爷的显著变化:情绪状态改善,较术前更为积极且爱笑,淡漠情绪明显减少;表达欲望增强,偶尔能准确回答问题,言语虽明显多,虽然仍存在词不达意的情况;好奇心增加,对周围环境表现出更多关注,开始愿意外出活动;能识别并回应自己的名字,术前已遗忘的自我意识逐渐恢复;行为模式趋于孩童化,高兴时配合度高,受挫时会表达不满情绪;自主意识觉醒,“学会”挑食了。
术后一周,陈爷爷转至康复科继续认知-行为训练。康复科黄诗敏医生使用MMSE、MoCA、脑电EEG、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fNIRS)等工具对其进行评估后,黄医生表示:患者对比术前改善明显,但在记忆、视空间、执行功能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
后续,在康复计划的指导下,陈爷爷通过日常生活自理训练、计算机辅助训练、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方法,病情又取得了进一步的改善。至此,宝安区人民医院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模式方面形成显微外科手术无缝衔接术后认知康复训练的完整闭环治疗体系。
【科普知识】
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根据MMSE评分(满分30分)被分为轻度(≥21分)、中度(10~20分)、重度(≤9分)。
对于重度AD患者,因与其互动困难,传统认知康复训练效果极其有限,近几年,颈深部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为他们带来了新希望,通过超显微外科手术打通颈深部淋巴管/结-静脉通路,促进脑部淋巴回流,能为康复训练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为逆转AD患者创造更多可能。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朱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