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自贸区:荆楚崛起,引领中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创新引擎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雪松/文 丁庆林/图
2024-09-11 19:2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荆楚大地,灵秀湖北。

视频: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雪松 丁庆林 林毓瑾 钟响东

荆楚大地,灵秀湖北。“改革开放再出发——中国自贸区创新发展调研行”采访报道组来到了千湖之省湖北。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它的设立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

湖北自贸区的战略定位聚焦于制度创新,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旨在立足中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其正努力成为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以及内陆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湖北自贸区涵盖武汉片区、襄阳片区和宜昌片区,其中,武汉片区是湖北自贸区中面积最大的板块和最成熟的区域,位于东湖高新区的核心地带。

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征途上,湖北正扬鞭催马,砥砺前行。就请随深圳特区报记者一同走进这里,极目楚天舒。

中国自贸区创新发展调研行记者组到武汉光谷华工激光公司采访

制度创新,325项深层次成果加速落地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湖北自贸区重点发展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研发设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据了解,湖北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主要围绕着力吸引培育人才、探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助力畅通内外循环、金融创新助企纾困制度创新几大重点方向。例如,在人才培育方面,武汉片区上线了“光谷数字人才卡”,精准服务高层次人才;襄阳片区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合作共建智能汽车(襄阳)产业学院,为襄阳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湖北自贸区创新“赛马制”科研攻关机制,强化科技力量培育、推动服务型制造等。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湖北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了8批次具有首创性、差异化、深层次的制度创新成果325项,其中,全国、全省的首创率高达83%,共有28项制度创新成果获国家认可在全国推广,95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

一项项制度创新成果加速落地,一系列政策叠加红利持续释放,将这片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变为“丰产田”。

如今的湖北自贸试验区,新质生产力如万木争荣、葳葳蕤蕤。目前已聚集光电子信息企业超过1.6万家,成为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大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

坐落在光谷核心区的武汉未来科技城

“天网”平台,科创供应链高效对接

“4月26日,我们通过‘天网’平台,提交了一份‘机载集成激光雷达FMCW光源芯片技术’的需求,第二天,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光谷实验室的教授团队就接了单。”湖北阿罗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及项目负责人彭松兴奋地对记者说:“对方团队负责人是从国外回来的国家级科技人才,一直从事着激光雷达关键技术的研究。不到20天,双方就成功合作。‘天网’平台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对接科研机构、高校,获得所需的技术支持和市场资源。”

彭松口中的“天网”就是湖北武汉自贸片区2023年6月起试点推进的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湖北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建青告诉记者,截至8月25日,“天网”平台已吸引38227家企业入驻,共发布需求20774项。其中,供需对接已完成5635项。

造型设计颇具现代感的中国建筑科技馆是武汉光谷的主要地标

武汉自贸片区就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域。

东湖高新区自贸改革创新局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武汉片区涵盖东湖综保区、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光电子信息产业园、现代服务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光谷中心城等七个专业园区,致力于打造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东湖综保办的工作人员则向记者介绍,其中的东湖综保区规划面积5.41平方公里,正建设武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示范引领区。

因光而名,与粤港澳大湾区携手共进

武汉自贸片区所处的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也是全国10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之一。

这里因光而兴、聚光成谷,是唯一以“光”命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光谷的光纤光缆占全国市场的66%,占国际市场的25%,销量世界第一。

华工激光的科技人员监控激光设备工作。

在这里的大多数企业都带有“光元素”。“先用激光割分成小片,再打上产品追溯二维码,再分离……2秒钟就能完成一次任务。我们年产60台设备供应市场。”在华工激光的研发大楼,交付经理秦尧正指导工人操作设备将600*350MM的玻璃镜片切割成手机玻璃盖板。

“手机部件70%应用到激光加工技术。这个设备是我们面向电子玻璃行业的核心部件全国产化的全自动玻璃加工线体。它能简化整合玻璃切割、玻璃裂片、玻璃赋码等多道工序,减少了55%制程流转,一站式加工省去80%以上人力,最大程度节省成本;线体采用模块化设计,可灵活调整不同功能单元,自由对接工厂现有线体,实现了玻璃加工的全自动智能化生产。”华工科技总经理助理李慧告诉记者:“中国激光看华工。华工科技凭借脆性材料超快激光精密加工装备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称号。”

武汉光谷高新大道两边云集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研发设计、专业服务等各种现代服务企业

目前,华工科技在传感器、激光智能装备及自动化产线等业务领域与深圳企业有广泛合作。“中国创新动能最前沿的地区就在粤港澳大湾区,为我们带来30%以上的销售额。我们在深圳龙岗就有一家二级子公司涉足新能源领域,也是瞄准华南在新能源方面的良好产业背景。在以深圳为核心的华南区域,有我们60%左右客户。”李慧这样说。

武汉理岩科技的董事宁波也拿起电动汽车上使用的新一代TAS扭矩转角传感器向记者展示:“我们的产品在武汉研发,通过深圳、上海、东莞等地企业代工,再回武汉组装测试。”他们是一家专业汽车传感器供应商,打造了目前国内最大的自主品牌电感式位置传感器生产基地,4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年产450万套电感 式传感器,在集成电路和传感器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

编辑 李璐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雪松/文 丁庆林/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