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小区作为群众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城市社区的细胞、城市管理的基础单元、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百米”。然而万德居小区长期以来存在物业收费与服务不匹配、业主维权频繁等治理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南园街道探索构建小区“党建引领红色业委会”治理新模式,成功激活了小区治理的“一池春水”,小区居民关系愈加和睦,邻里矛盾纠纷发生率大幅下降。
党建引领小区治理
以“党建红”推动小区“组织优”
南园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推动党员同志担任各级组织机构“主心骨”,形成“社区—小区—业委会”三级联动机制。鼓励党支部委员兼任业委会委员,实现党支部与业委会交叉任职,把党支部建在小区里。在各项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小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联动业委会党员干部与物业,破解小区治理中各项难题。积极与水务集团结对共建,搭建双向链接通道,保障小区党员的转接问题,做到小区退休党员业主“换组织不换家”,完成企业党支部到小区党支部的平稳衔接,实现参与小区治理“不断档”。
为强化党建引领下事务汇智共商,万德居小区党支部会同水务集团,策划实施多项贴近民生、富有成效的共建活动,如举办系列节水知识科普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小区居民普及节水技巧、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家庭节水器具的使用等知识;依托共建花园,与水务集团开展园艺知识宣讲、绿色生态体验等活动,邀请专业人员向居民传授花卉种植、识别、植物养护等园艺知识,通过实地操作、互动问答等形式,增强居民对绿色生态的理解与热爱。
充分挖掘空间资源
以“暖服务”扮靓小区“微空间”
“以前这就是个普通的通道,现在成了我们活动的地方。”“这个空间真的很方便,让我们业委会的成员也有了议事场所……”
万德居原有的一层通道利用率偏低,250平方米的场地仅用于行人通行。为高效利用小区剩余空间,业委会成员广泛听取居民意见,整合业主诉求,将原有的一层通道改造成多功能社区活动场地。通过业委会、物业和社区党委的共同努力,打造出“星光老人之家”“社区书屋”“长青老龄大学”“四点半学堂”等特色服务功能阵地,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的平台。微空间的改造不仅提升了小区的整体环境,也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谐共处。
健全诉求收集办理机制
用“快机制”实现诉求“高效办”
群众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治理既要关注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大事,也要解决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南园街道创新探索“居民筹集+业委分类+支部协调+物业支持”四步工作法,聚焦群众关切“小问题”,用心倾听居民的每一个“微诉求”。在业委会与物业的多次协调下,在小区物业管理处设立群众诉求服务站,居民可直接前往服务站反映各项诉求。当接到居民诉求时,业委会立即对诉求进行分级分类,根据诉求等级联系不同部门进行协调处理。对于超出小区权责范围的事项,通过“社区发令,部门执行”机制,推动上级责任部门人员到小区现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实现居民“点题”、业委会“议题”、党支部“解题”、物业“答题”的闭环管理,让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
打造“书记会客厅”
聚“强合力”协调解决“烦心事”
依托“书记会客厅”平台,万德居党支部书记牵头,定期邀请业委会、物业负责人以及小区业主、居民代表、职能部门等群体,对小区居民各项诉求进行商讨。针对小区绿地空置问题,万德居小区从选址、方案确定到施工落成,全程透明推进,有力地维护了业主利益。现小区新增一处1000多平方米的“共建花园”,为小区业主提供了一个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社区也在共建花园组织各项爱绿护绿活动,将绿色理念根植居民心中。
“自从成立红色业委会后,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更多地满足,物业也更加尽心尽力,权益明显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业主彭小姐对于目前的管理模式表示肯定。
如今,在南园街道的引领下,万德居小区已然蜕变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典范,党建引领下的“红色业委会”治理模式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小区的治理难题,更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未来,南园街道将继续秉持初心,深化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创新,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符合时代要求、贴近居民需求的治理模式,为居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