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重现|人文天地·南海潮

谢先莉
2024-08-28 09:2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座城,明天都会越来越好。

人生有一种相遇叫“不期而遇”,我幸运地体验到了其中的美好。那天因为工作去了深圳一家工厂,没想到那里是生产信封的,因此,我见到了信封机,一种从未奢望见到的机器。那些老旧的机器,经过自动化技术改造以后,全部工艺由机器自动完成。原材料是裁好的纸张,放在机器的入口,自动送料、自动折弯、自动粘合、自动计数包装。

看着“信封机”三个字,我不由得想到那远去的时光。三十年前,我在古城荆州上学。那时我几乎每天与信封打交道。眼前的信封并不是我当初使用的那一种款式,但并不妨碍我对它们感到亲近。工厂负责人说这些大号的信封,都是海外的订单,他们一般用于装文件资料。

我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学时,天天给亲人、朋友、同学写信,买信封、邮票是常态。那些寄信、收信的日子,时光那么慢,但却充实而美好。我常常为了等一封信,在学校门口站几个小时,只为了第一时间从邮递员手里接过那个写了自己名字的信封。也常常将收藏了自己心声的信封,慎重地投入绿色的邮筒,然后想象它躺在邮车上,载着我的文字,去我从未到过的城市,最后那个信封到了我思念的人的手中。

没想到过去了三十年,我居然见到了信封机。有了手机以后,我就没有再写信了,自然也没有再买信封。从没有想过会看到信封的生产过程,就这样突然偶遇了,我的心里涌起激动之情,好像他乡遇故知。信封机发出“哐当”的微鸣声,像火车夜行时发出的那有节奏的声响。我静静聆听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仿佛听到信封机在向我诉说着它的故事。或许,我从前用过的某一个信封,就是它生产的。

据工厂的负责人介绍,这个厂已经成立35年了。这些机器,都是建厂之初从香港买回来的,不知道印刷了多少信封。我满怀敬意地注视着眼前的信封机,它们身上的油漆已全部脱落,有些零件已经更换过,机身上还可见没有擦干净的机油。它们就像一群见证了改革开放历史的拓荒牛,还在特区的土地上奉献自己的余热。

我看着那一叠叠整齐划一堆放在一起的信封,想象着它们将坐上货柜车,穿过深圳湾大桥去到香港,进入那些高耸入云的写字楼,装进各种文件或物品,存放在柜子里,或者漂洋过海去到世界各地。一个小小的信封,在深圳一个平常的车间里诞生,它们要去的地方,却是大海的方向。

我对这些信封充满感激,对这些生产信封的机器充满敬意。这些老旧的机器就像生活在古老村庄的父母,他们把自己的儿女教育好了,让他们去远方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然而父母一直留守在村庄默默耕耘,无怨无悔。人与机器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生活更美好。

与信封机的不期而遇,让我想起那首经典老歌《昨日重现》。历史的车轮滚动向前,回顾过去,并不是为了回到过去。重温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让我懂得珍惜当下的重要。昨日重现,让我明白,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座城,明天都会越来越好。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周国和

(作者:谢先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