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在某国内航班上,两名陌生女子疑似将一名哭闹的幼童关进卫生间“立规矩”。该视频迅速引发网友热议。26日下午,有媒体记者从贵阳机场公安了解到,因为两女子带孩子的行为经过了幼童爷爷奶奶的同意,警方口头教育了幼童的爷爷奶奶并将相关情况告知了幼童父母,并未对两名陌生女子做进一步处理。
至此,这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的事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警方传出的信息也澄清了一些事实:两名女子并没有像网传的那样“强行”带走孩子,而是经过了孩子祖父母的同意,甚至事后还获得了孩子母亲的理解。
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网友持不同意见,认为两位女子的行为“不妥”,甚至有网友建议孩子的父母去告两名女子。有网友调侃说:家长没意见,乘客没意见,机组没意见,警察没意见,偏偏网友意见大。
这又是为何呢?不排除有看热闹不嫌事大故意挑事的网友,但大多数网友应当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对这件事确实有独到的看法。相较于各方当事人,网友脱离事发时的具体情境,他们的意见或许有点脱离实际,但也因为远离切身利益,其揭示出的问题也往往更具客观性与广泛性。
两名女子的初衷应当是好的,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即便是出于好意,任何未经深思熟虑的干预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尤其是在处理涉及儿童的行为时,需要更加谨慎,以避免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于一岁多的孩子来说,哭闹可能是其表达不适或需求的唯一方式,而被陌生人带走关进封闭的厕所“立规矩”,这“规矩”即便“立”起来了,也无疑是建立在一种心理上的压迫和恐吓基础上的。尽管孩子的家长事后表示没有受到心理影响,但这并不能代表所有类似情况的孩子都能如此幸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视角和逻辑去评判和干预儿童的行为,更不能将成人的规则强加于他们。
对家长而言,将孩子交给两位陌生女子,也不是妥当的行为。因为家长并不知道陌生人会对孩子做出什么举动,万一对孩子造成了不能挽回的伤害,岂不悔之晚矣?与此同时,两位女子的“善意”之举,也给其自身带来风险。如果遇到强势的家长,其“善意”不仅可能遭到拒绝,会激化矛盾与冲突,甚至影响到飞机飞行安全。
所以,即便这个事件得到了各方理解与化解,其结果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也不值得提倡与推广。不过从这个事件中,倒可以看出一种比较令人担忧的趋势: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在公共场合对儿童的耐心日渐减少,甚至到了忍不住要亲自出手“立规矩”的地步,带娃出门似乎真的成了一种“原罪”。
孩子出门哭闹,特别是在飞机、火车等封闭的空间里,确实会对乘客的休息和心情造成影响,也有必要进行干预。但干预者,首先应当是其家长,其他人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出手”。家长“技穷”之后,可以向飞机、火车的乘务人员寻求帮助,而不是在一种压迫的气氛中,不得已也不负责任地将孩子交给陌生人去“立规矩”。
飞机、火车或者其他场所的服务人员,处理儿童公共场所吵闹的经验显然比一般人丰富。无论是出于帮助乘客,还是提高自身服务质量的角度去考量,都应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与服务技能,而不是撒手不管,让矛盾在一种自发不可控的状态下自行解决。
如果家长或者乘务人员都对孩子的哭闹行为一时无法制止,那其他人能做的或许就只能是忍耐。
有媒体曾报道,即便是在对噪声无比严格的德国,对儿童的哭闹也是保持了宽容的态度,将儿童的哭闹认定为“自然声”。
总之,优先考虑孩子的安全和福祉,对儿童的哭闹予以忍耐与包容,是创造儿童友好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毕竟没有一个孩子不会哭闹,而没有一个成人不是在哭闹中长大的。
编辑 李斌 审读 匡彧 二审 桂桐 三审 邓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