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万物生长”三城记——一场深圳都市圈生态游学之旅

晶报记者 李果 实习生 柯诗韵 通讯员 彭孟香 王佩瑶/文、图(署名除外)
2024-08-16 07:29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常伴,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大湾区生态旅游不断扩圈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生态旅游进一步延伸到了深圳都市圈,深圳、东莞、惠州共同发起暑期生态游学活动,依托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惠州西湖、惠州植物园,东莞东实环境教育基地等各具特色的生态资源,邀请三市的青少年在今年暑期一起来感受都市圈的生态之美。

在红树林亲近海洋、在湖边倾听候鸟的声音、在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基地探寻“变废为宝”的奥秘……2024深圳都市圈生态游学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落下了帷幕。此次游学活动由深圳、东莞、惠州三地生态环境局联合主办,深圳市生态环境智能管控中心、东莞市环保宣传教育中心、惠州市生态环境事务中心共同承办。活动为期3天(8月2日-4日),通过前期招募、遴选,深、莞、惠三城的18个幸运亲子家庭共同体验了这次意义非凡的生态环保之旅。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常伴,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大湾区生态旅游不断扩圈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生态旅游进一步延伸到了深圳都市圈,深圳、东莞、惠州共同发起暑期生态游学活动,依托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惠州西湖、惠州植物园,东莞东实环境教育基地等各具特色的生态资源,邀请三市的青少年在今年暑期一起来感受都市圈的生态之美。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表示,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游学实践,不仅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自然,增长生态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同时,期待生态旅游从深圳都市圈走向香港、走向澳门,让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旅游经济发展相融相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携手同绘美丽中国建设同心圆。

▲绿色红树林。姚泽林/摄

◎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

红树林与深圳的故事

8月2日早上,和煦的阳光穿过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郁郁葱葱的树冠,散落在前来参加2024深圳都市圈生态游学活动活动的18个幸运亲子家庭成员身上,这里正是游学团的第一站。

漫步在红树林中,孩子和家长们静静聆听着红树林与深圳的故事。作为深圳“市树”,红树是湿地重要物种之一,深圳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部分分布在宝安(沙井、福永、西乡)、南山(沙河)、大鹏(坝光、葵涌、南澳)等地。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位于新洲河与深圳河交汇的入海口,西边紧临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边一河之隔是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它们共同依傍着广阔的深圳湾区域。公园占地面积约38万平方米,分为游览区、生态修复区以及生态控制区,2015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


▲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观鸟。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承载着城市重要的生态、文化、游憩、科普等功能,被市民亲切地称为通向大自然的“深圳湾的小钥匙”,于2016年揭牌成为市级湿地公园。这里还是濒危珍稀候鸟黑脸琵鹭的重要越冬地,近年来也频频出现20余年未见的欧亚水獭、豹猫、小灵猫等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2022年,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日内瓦分会场上,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获国际湿地中心授予全球首批“湿地教育中心星级奖”。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顶流’旗舰物种就是黑脸琵鹭。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鹮科、琵鹭属鸟类,体长60—78厘米。羽毛通体洁白,繁殖期头冠和脖子会生出黄色的漂亮繁殖羽,嘴、腿、脚、前额、眼线、眼周至嘴基的裸皮均为黑色,长嘴扁平似琵琶,因而得名。”在公园的科普馆内,环保志愿者们正在给孩子们介绍这种“鸟类大熊猫”,而深港地区是黑脸琵鹭全球第三大栖息地。黑脸琵鹭看中的,是深港湿地生态系统保存的完整性,这里地方够大、食物充足、生态友善、人为干扰少。

今年才9岁的梁迅听得津津有味。候鸟南下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会遇到恶劣天气,会面临食物紧缺,像其中的斑尾塍鹬就展现出了极强的耐力,从西伯利亚一直向南,可以不吃不喝地飞8天半。“候鸟们千辛万苦南下,沿途的湿地是它们最为宝贵的补给站。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湿地的生态环境,鸟儿们才可以顺利迁徙!”讲解员的话语,已经深深钻进梁迅的心里。

随后,在环保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走进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去认识了解红树植物。

环保志愿者介绍说,红树林作为生态服务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为深圳带来了丰富的生物“朋友圈”。截至目前,深圳共有野生维管植物2173种,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65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49种、以深圳命名的野生动植物20余种,共记录鸟类42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77种。湿地、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成为“绿美深圳”城市新名片的闪亮元素。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

亿万年的穿越

望海观山,离开红树林,游学团第二站来到了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游学团学生参观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早在1.45亿年—1.35亿年前,晚侏罗纪到早白垩纪,以七娘山为代表的大鹏半岛多次火山喷发,作用形成了中生代火山地质遗迹,2万—1万年前形成了典型海岸地貌景观。”听着讲解,孩子们感受着来自亿万年前的地球活动,仿佛在做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

在地质公园博物馆内,游学团的学生们参观了地球探秘、大鹏半岛、矿物、城市与地质环境等展厅,还有恐龙室外展场。博物馆展示形式多样,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宇宙的形成”、“海洋的形成”、“澄江动物群”、“火山爆发动态背景”和“沿海城市地质灾害”等,再现了地质公园独特的古火山地貌和海岸风光。

“我儿子今年9岁,才上小学三年级,从来没有接触过化学。没想到孩子在参观完后主动告诉我,玻璃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作为家长陪同梁迅参加游学团的黎凤芬欣喜不已。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我一直关注‘深圳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从里面了解哪里有环保教育基地,怎么去预约,怎么参与这些活动。孩子就是通过参加生态环保活动,培养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积极探索接受新的事物!”黎女士对记者说。

截至今年3月,深圳已经有51家环境教育基地,这些基地就在你身旁的某个公园、湿地、林场、发电厂。你不需要长途跋涉,只需要走出家门就可以邂逅喜爱的动植物、参与环境科普课程、体验趣味环保活动。

◎惠州·植物园

“温室”里的仙人掌

在本次深圳都市圈生态游学活动中,孩子们离开深圳的第一站来到了惠州植物园,这是惠州首个省级林长绿美园。

惠州植物园位于惠州市惠城区西部,东邻西湖风景区,丰山路以南,坐落于古榕山麓之中。在这里,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季节变换风景也不尽相同,得到的观景体验更是不断变换。


▲跟随专家导览,青少年在惠州植物园“打卡”。

首先映入孩子们眼帘的是植物园屹立在湖边的“温室”,它吸引人的不仅仅是那出众的“外表”,更有那富有生机与趣味的“内涵”。据了解,温室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为绿化室、出入口门厅、科普馆、沙生植物馆。进入场馆,看到数目众多的热带雨林植物,有世界三大雨林群系的植物景观,分别为非洲雨林群系、美洲雨林群系、印度马来雨林群系。一层一层的景观视角皆不相同,沿着台阶向上走,可以在空中走廊中一览整个温室馆的美景。到第五层就是科普馆,这里有着多样化的特色区域,更好地运用声音、科技、光学等元素,协助前往植物园的游客了解植物的起源与生命进化的过程。继续往前走,就是“网红打卡地”沙生植物馆,形状各异的仙人掌罗列眼前。

看到“见血封喉”箭毒木就出现在自己眼前,孩子们好奇地上前一探究竟。种类众多的景点让惠州植物园成为一座兼具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人文体验等众多功能于一身的景观性植物园,孩子们也是满载而归。

◎惠州·西湖

“候鸟天堂”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得名于苏东坡的惠州西湖,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也成为了深圳都市圈生态游学活动的第四站。


▲参加游学的孩子在惠州西湖观鸟。

据介绍,惠州西湖以六湖、九桥、十八景而闻名,是以素雅幽深的山水为特征、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惠州市环境教育基地。

参加游学的孩子们坐在一艘古色古香的船,向湖中心进发。“我们大概坐船驶了8分钟,竟然看到了成群的大白鹭、小白鹭、夜鹭、池鹭和黑水鸡!”眼前“候鸟天堂”的景象,让孩子们惊喜不已。

野生鸟类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被称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和“监考官”。惠州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受鸟类的欢迎,成为候鸟的繁殖地和越冬地。鸟儿们的聚集成了展示惠州生态文明的一个窗口。

◎东莞·东实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基地

“餐厨之旅”

8月3日傍晚,参加深圳都市圈生态游学的孩子们来到了此行第五站——东莞市东实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基地,开展了《垃圾变变变,环保大揭秘》课程的学习,参观了垃圾处理现场,见证了垃圾从收集到处理的全过程。

晚上,孩子们一同在基地体验了夜观昆虫的活动。在黑暗中寻找到树蛙、黑框蟾蜍、非洲大蜗牛、棉疥虫、蟋蟀、蝗虫、异色瓢虫、蚜虫等十几种小动物,这份探索的乐趣也让孩子兴奋不已。


▲参观东实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基地。

东莞东实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基地还为孩子们准备了“豆豆的餐厨之旅”课程。厨余垃圾在进入厨余垃圾处理厂后,如何经过机械分拣,将厨余垃圾中的杂物,如生活垃圾,分选出来送往旁边的环保热电厂,用于焚烧发电,剩余厨余垃圾进入四级分选工艺。

据介绍,厨余垃圾在破碎后,经历粗大物分选系统、制浆分选系统、轻物质分选系统、细砂类分选系统,分离出残渣与浆液。其中约有8%的有机物质,是饲养黑水虻的高蛋白添加物质,而黑水虻可用于饲养鱼、虾、蟹,或是风干制成动物饲料;剩余的有机废水进入厌氧系统,废水经过30天左右的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提纯后变为天然气,并入城市天然气管网,重新造福东莞市民。

孩子们在活动中一起寻找枯枝落叶,亲身体验将厨余垃圾变身为“黑金土”,让厨余垃圾从“无用”到“有用”,也认识到黑水虻在厨余处理方面的应用。

三天两夜的2024深圳都市圈生态游学活动到此圆满结束。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李果 实习生 柯诗韵 通讯员 彭孟香 王佩瑶/文、图(署名除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