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骑行到武汉,需要多久?17天。
这个暑假,深圳龙岗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龙园学校小学语文教师张瑞阳成功完成“从华师到华师”的文化之行。张瑞阳告诉记者,恰逢奥运之年,自己之所以选择从学校出发,一路骑行到位于武汉的母校——华中师范大学,其初衷既在挑战自己,也希望以身示范鼓励自己的学生敢于在任何环境中奋勇向前、坚韧不拔。
“从华师来,到华师去”不仅是张瑞阳的一段心路历程,更是他践行教育初心、叩问师者使命的自我成长。大学时,他喜欢绕武汉东湖、南湖骑行,毕业后,来深工作两年,他时常沿着城市绿道骑行,最喜欢去南门山,最远至梧桐山,足迹遍布龙岗,偶尔兴之所至还会骑到惠州、东莞。
张瑞阳把此次暑假之行视为一次初心之旅、一次毅力之行、一次文化之旅,一次奥运之行。途经东莞、韶关、郴州、衡阳,奔长沙、岳阳,而后抵达武汉,千余公里有绵延山路又遭遇台风,还要面对接踵而至的紧急情况,骑行并不轻松。他粗略统计,一路上穿越了2个隧道、5条国道、7条省道、12条乡道、9条县道,翻越3座大山、10座小山,淋了7场雨,爆了3次胎,还被狗追了3回……
然而,一路见闻却让他觉得不虚此行。长沙橘子洲、毛泽建公园、齐白石故居、屈原墓、吕仙祠、小乔墓……骑行路上,张瑞阳沿途打卡风景名胜,让中小学语文书里的文字,变成了直观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真实景观。行至岳阳楼前,凭借全文背诵《岳阳楼记》,他还成功获得“免门票”的礼遇。一路上他更以诗词为伴,让景色化作笔下神韵:“春唱群蝉和,惊驰梦鹭腾。寻声桥下觅,肥鱼瘦笑翁。”“花落衡阳千万所,不见酃水一湖春。”
“张老师到哪里了?”“顺利吗?”……每每听到孩子的语音问候,张瑞阳都感到十分温暖,“作为老师,我意识到自己是在以‘行为’而非‘说教’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必须紧密地联系生活,以人为本,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内化成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
“最初规划20天、每天50公里,通过韶关后,我逐渐提高了骑行强度和速度达到了每天70至80公里,最高能达到100公里,尤其是路上得知中国选手在奥运会小轮车项目上夺冠,心情无比激动,最终提前三天到达,让我也有种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张瑞阳说自己从未想过放弃,因为,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竞技场上的角逐,也是日常生活里的坚持与超越;不只属于奥运健儿,更属于每一个永不放弃的人。他希望通过这次骑行经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路同样需要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精神。
昨天,张瑞阳告诉记者,他又在新学期的课程计划里增加了几项内容:“开学后,我会在见面课上和孩子们分享沿途的风景、见闻;也会在班会课上,用途中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办法,让孩子们理解‘卓越人生,坚持不懈’;还将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让学生在上坡、下坡的骑行中找到物理的踪迹……”张瑞阳说,虽然这次骑行已经结束了,但相信勇于挑战、锲而不舍的精神会给孩子们留下宝贵财富,而他在教育沃野上的征程还远没有结束。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