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惠阳 客韵悠扬

惠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南方+
2020-09-07 17:31
摘要

惠阳客家人立足传统,博采众长,创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艺术。

“涯系惠阳客家人,讲起客家文化,七日八夜都讲唔梅,想起客家美食,口水就GOOD GOOD 吞(净晓食),喊涯唱客家山歌啊:阿妹仪过来~(唔好唱咯)”

▲惠阳皆歌代表性传承人黄红英

惠阳是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东江革命的摇篮,东江抗日游击队的发源地和主战场。也是客家人南迁的终点,华侨飘洋过海的起点。多元文化融合,兴文重教,涌现了大批名人志士,包括北伐名将叶挺、铁笔御史邓承修、东江英杰邓仲元、吉隆坡王叶亚来、广东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高恬波等贤人志士。

东江流域,客家风情总是无处不在。惠阳以对客家传统文化最完整的保留,引人注目。众多古民居延续着千百年来的恢宏气势,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间,流露着客家先民的勤劳与智慧。

漫步惠阳淡水老城 ,游览邓承修故居、淡水祖庙,回味历史悠久的惠阳客家文化。

▲邓承修故居

邂逅秋长碧滟楼、会龙楼、镇隆崇林世居、淡水曲水楼……建筑艺术的千年客家文化精髓传承着礼制、伦理、风水、哲学。

▲会龙楼

品味客家九大碗、客家娘酒、客家酿豆腐、黄金酥丸这一连串客家美食,在舌尖上感受客家饮食文化之美。感受惠阳皆歌、客家凉帽、舞麒麟等客家民俗文化的传统魅力。体会最地道的惠阳风土人情。

▲沙田舞麒麟

探访革命老区,倾听侨乡故事,这片孕育了铁笔御史邓承修、众将之将邓仲元、北伐名将叶挺、吉隆坡王叶亚来等名人贤士的土地,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铁门扇 南阳世

千年文脉:惠阳淡水老城

“魁楼相映玉虚宫,落阳牛地半朝东。古井连通东海殿,昙华钟鼓闹婵宫。梅嶂开屏真妙极,铁湖书院永无穷。逆水蟹形扶会馆,回龙顾主协天宫。”邓承修曾写下如此诗句描绘淡水八景。一条古老街巷 ,是一座城市岁月变迁的见证,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根脉。

▲淡水老城

“千年墟市,淡水老城”。淡水老城是惠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东江流域最繁华的商业集镇之一。保留有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街巷格局和商品交易专业街道,以及集中成片的客家民居、宗祠建筑群等。

▲淡水老城

淡水老城,因淡河而兴,因渔盐而盛,是东江流域古老圩市之一,完整地体现了惠阳古老集镇的风貌。走过老街,去寻找记忆中的印象淡水墟,如今淡水老城继续担负着延续惠州历史文脉的重任,成为惠州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具客家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古色古香:惠阳客家围屋

最能突显客家特色的无疑是客家围屋,惠阳古村古屋众多,各具特色,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

▲镇隆崇林世居

惠阳境内散布着100多座客家围屋,包括全省第二大的客家围屋——崇林世居、碧滟楼等,保存数量之多、风格之全、特色之最,在大湾区东部地区实属罕见。镇隆镇的崇林世居,是城堡式客家围屋的代表;淡水街道的曲水楼,回字形八阁碉楼尽显独特。当你走入乡间小道,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幢围屋。这些散落在古村落中的客家围屋,记载着客家千年的迁徙历史,铭刻了惠阳客家文化的传承脉络。

▲叶挺将军故居

秋长街道是客家围屋最集中和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现存各式客家围龙屋100多幢。其中规模较大、保存完好、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有40多幢,如叶挺将军的祖屋会水楼、叶亚来故居、碧滟楼、会龙楼等。这些客家围龙屋设计科学、造型气派,梁栋、廊墙等均有巧夺天工的赋形。

▲碧滟楼

舌尖艺术:惠阳客家美食

说起惠阳客家文化,不能不提惠阳客家美食,惠阳客家特色美食用料讲究、花样繁多、风味独特,是惠阳客家文化的缩影。

在惠阳,逢年过节办喜事都少不了“客家九大碗”,大家齐聚农家庭院或围屋,围着桌子开怀畅饮享受美食。“客家九大碗”以猪肉、鸡肉、鸭肉、鱼、时令蔬菜等食材为主,对客家人来说, “九大碗”就是家的味道。

▲客家九大碗

酥爽鲜嫩、弹牙多汁的黄金酥丸,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黄金酥丸

皮软肉嫩的盐焗鸡,是惠阳当地久负盛名的客家菜肴。盐焗鸡味道以鲜、嫩、滑、香、软著称,香浓美味,并有温补功能,老少皆宜。

▲盐焗鸡

口感鲜嫩、色香味美的客家酿豆腐,是客家饮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道传统菜品。

▲客家酿豆腐

八月豆是花生的一个品种,因春季播种,农历八月收成,故称八月豆。秋长八月豆具有壳薄、粒饱、味香、酥脆等特点,炒制出来的花生香、酥、脆、爽。

▲八月豆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香气浓郁、醇厚清爽的客家娘酒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客家娘酒

人文魅力:惠阳客家文化艺术

惠阳客家人立足传统,博采众长,创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艺术。

“鹅城万雉半入鑑光,渔歌樵唱朝夕相闻。皆歌一曲唱乡土,客风山韵寄真情”。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阳皆歌,是客家山歌中独立的一种,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间歌曲,它的曲调简朴,易学易懂,易于传唱。它演唱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清唱,也可以用乐器伴唱;可以独唱,也可以齐唱;还可以分开对唱,众人伴唱。

▲惠阳皆歌代表性传承人黄红英给学生演唱培训

惠阳皆歌贴近生活的歌词,悠扬委婉和柔情动听的曲调,一听就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惠阳皆歌的歌词,也像客家山歌一样信手拈来,随意发挥,可雅可俗。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天上地下,到男女情感等,包罗万象。大部分皆歌的歌词是惠阳客家人在生产劳动、男女交往和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因而比一般语言更能表情达意,极富民歌特色,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学价值不可低估。2013年12月,惠阳皆歌入选广东省第五批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凉帽舞

“巧手中国韵,玲珑出客家”,客家凉帽是客家人对传统女性最美好的记忆。淡水客家凉帽制作工艺从清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被列为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凉帽制作

客家山歌唱道:“围屋方方呀凉帽圆,哥想阿妹呀心似煎……” 凉帽和围屋一起成为客家人最古老的传统。

乡土记忆:惠阳客家习俗

惠阳客家人数百年来居住在东江流域 (包括西枝江支流淡水河流域)一带,他们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原风俗,融合东江和西枝江流域原有的民俗,形成了以祭祀、唱山歌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习俗活动。譬如祭祀、祈福、舞麒麟…

“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是惠阳秋长周田村的一种传统民间习俗。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春秋两季(农历正月二十八和十月十五),村民在周田二圣宫举办大型祈福活动。

“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是周田村村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祭祀、唱山歌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习俗活动。每年农厉十月十五,周田村都会举行一次祈福活动,相隔十年举行一次大型的醮会,届时,四方友人,八方香客都会闻讯赶来,包括远渡海外的侨胞,也会赶回来参加。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的根,惠阳客家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惠阳客家人的成长,铸就了客家人坚韧、务实、敢闯敢拼的精神,成为客家人的“精神财富”。惠阳客家先贤留下的传奇故事、家训家规、建筑艺术、饮食文化、传统古韵...永远值得我们去研究、去传承、去体味

编辑 刘桂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