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近日连续降雨和上游来水等因素影响,牡丹江市部分区域水位超限,镜泊湖蓄水流量已超过50年一遇,防汛抗洪形势较为严峻。
牡丹江市闻“汛”而动,积极开展筑堤防洪、过水区域群众救援与转移安置等工作,在风雨中与洪水赛跑,保卫生命财产安全。
转移被困群众
让党旗在防汛一线高高飘扬
越是雨急浪高,越见砥柱中流。面对严峻的汛情,广大党员干部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挺身向前,在防汛一线用坚守擎起鲜红的党旗。
7月29日凌晨两点,接到宁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的紧急通知后,全市机关党员干部迅速到位并投入工作,在宁安城区牡丹江北岸构筑一条宽1.5米、高1.1米、长2500米的临时堤坝。
29日早6点,记者站在桥上,看到一条望不到边的沙袋堡垒已经在岸边筑起,沙袋堡垒下的河道里,是滚滚而下的大水已经接近大桥上最上端的孔洞,而岸边上,还有源源不断的市民、武警战士赶来,共同守护家园。
在防汛一线,身患糖尿病的宁安市执法局孙海峰困了就在沙袋上躺躺,渴了喝上几口矿泉水,饿了找干粮充饥。“接到通知,我毫不犹豫在第一时间报名请求参加。”孙海峰说,自己是党员,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必须用实际行动展现“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责任和担当。
“汛情就是命令。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防汛抗洪工作中就是战斗堡垒。”宁安市组织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党员志愿者深入网格、重点路段提示周边群众,并挨家挨户拉网式排查,及时转移群众。
宁安市江南乡东星村党支部书记邓承斌向记者介绍说,29日凌晨,村两委班子带领所有党员干部、青年团员,依托村内包保分片网格群第一时间做好村民转移工作,当日中午就将全体村民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全力确保了村民的人身安全。“目前,村内的洪水已经退去,全体村民已经返回村内,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全面开展生产自救工作。”邓承斌说。
以汛为令,不舍昼夜,哪里最危急,哪里就有党员冲在前。在防汛一线,能凝聚起温暖人心力量的,永远是那高高飘扬的党旗!
筑牢堤坝
军民齐心战洪水
在抗击洪水的紧要时刻,武警官兵和志愿者日夜奋战,普通群众也积极支援,以坚毅和勇气对抗汹涌的洪水,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抢险斗争展现出了众志成城的力量。
为防止洪水倒灌进入城区,29日至30日期间,武警黑龙江总队牡丹江支队累计出动官兵300余人次,他们在大堤上组建党员突击队,连续奋战16小时筑牢堤坝,全力以赴抗洪抢险。
7月29日凌晨两点,牡丹江军分区紧急出动官兵和民兵240余人分赴宁安城区牡丹江北岸、西安区温春镇装运沙袋,垒筑岸堤,连续奋战10个小时,全力迎战洪峰。
面对险情,人民子弟兵和抢险队员们没有丝毫畏难,冒着三伏天的高温酷暑,挥锹抡镐、挥汗如雨奋战到傍晚。他们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经验丰富,行动高效,紧锣密鼓地铺五彩防水布、填装沙袋,处置堤防险情。“关键时刻还得是人民子弟兵,可他们大多数也都还是孩子!”不少市民心疼着这些湿透衣背、被晒得黝黑的孩子们,自发地送去关怀。
“歇会吧,我来装沙子!”29日天刚亮,在宁安城区牡丹江北岸,赶来的志愿者抢着接过了沙袋。宁安的汛期让热心市民、青年志愿者们同样不眠,天刚亮,他们就自发地出现在了江堤。
“在宁安市委、市政府和团市委的号召下我和其他的青年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到抗洪抢险,保卫家园的战斗中去。”暑假回乡的应急管理大学学生李奕璇说,“尽管双手被沙袋磨得红肿,双臂的肌肉也是疼痛难忍,但能为守护家园出一份力,内心满是坚定与自豪。“
8月2日,因前期受到连续强降雨天气的影响,导致牡丹江市温春镇部分低洼处遭受了不同程度积水。牡丹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和牡丹江市森林消防支队指战员从8月2日进行排涝工作持续到4日。
开展排涝
洪流逆行显担当
“我们这有被困人员,请求支援!”29日晚上10时,牡丹江市蓝天救援队人员陆续带着设备到达镜泊湖北门封闭路段。
“路面被淹,面前是一片大水,分不清哪里是路面,我们只能紧急调用救援船,由无人机在上面探路,当地居民带路,一点点摸索着前进。”牡丹江市蓝天救援队队长庞志远回忆说,“我们一直和被困人员保持联系,让他们点燃火堆,方便寻找。”
就在他们找到第一组被困人员后,才得知,还有两组被困人员分别在江对岸。随后,庞志远立即调动力量,组织分别营救。“去的时候水位在膝盖,回来的时候水位到达大腿根。长时间的水里跋涉,不少队员累得腿都抬不起来了,看到被困人员全部安全了,我们觉得值!”庞志远说。
7月31日14时,镜泊湖下游牡丹江石头站(宁安市石岩镇)水位达98.29米,超警戒水位2.19米,超保证水位1.49米。宁安市公安局立即召开防汛救灾工作部署会议,配合属地党委、政府及时转移紧急避险人员。
“警察同志,我们这有人被困,快来!”宁安市渤海派出所接到群众求助后,立即携带救援物资前往被困群众所在地,民警有的抱着孩子、有的背着老人,成功将7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面对严峻防汛形势,牡丹江市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全力打好防汛“主动仗”,筑牢汛期安全“堤坝”,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统计,从7月28日21时至31日16时,牡丹江市公安机关累计出动1762名警力参加防汛抢险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妥善将10365名紧急避险人员转移、安置到学校、村委会等安全安置点。
抗击内涝 妥善安置
风雨之中,人民群众的“关键小事”,更是党员干部心中的牵挂,转移群众、安置点……都成为检验初心使命的“大考点”。
30日,记者在阳明区铁岭河大桥看到,水位上涨逼近临近江边的村屯路面、大棚,几名公安人员在入村路口拉起警戒线,村民已经被转移,警示过往行人不要靠近水域。
爱民区结合实际已经启动三级防汛应急响应,根据之前做好的防汛准备预案,防汛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人员快速梳理抢险人员、物资台账,同步推进辖区12个安置点按“五有”要求进行再完善,随时做好抢险救援准备。同时加强值班值守,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和专人值班制度,健全信息报送机制,加强预警监测,严格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叫应-反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西安区温春镇本次内涝较为严重。记者看到,公路两旁的农田和房屋有不同程度的过水情况。
“目前,风险较高区域群众已被转移至安全地带,我们安排人员24小时沿江巡护,密切观测水位,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管涌险情。”温春镇镇长刘赫介绍,洪水来临前,相关部门已对此次水情进行充分研判,妥善安排群众避险。部队官兵、消防救援人员等连夜在岸边摆放沙袋筑堤,防患于未然。
记者从西安区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7月29日至31日,全区累计出动抢险人员3200人次,投入编织袋30万袋、砂石料4500立方米,出动车辆350台次,构筑防洪子堤4200延长米。
在东安区大湾江堤东小河段,防汛形势同样严峻。全区迅速组织1700多人的党员干部突击队,第一时间将88户151名群众进行转移,全天全时段连续对东小河围堰筑坝、排险加固,坚决守住城市防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作为临时安置点之一,牡丹江市先锋小学居住着近200名转移群众。时值暑假,教室里临时搭起行军床,床上铺着统一规格的被褥。除了保障转移群众的一日三餐和其他基本生活需求外,工作人员还特别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
“很多老年人许久不离家,多少会住得不习惯,也担心家里的情况。”安置点负责人、温春镇副镇长徐超说,他们会经常和群众说说家里的最新情况,减少焦虑情绪,帮助大家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安置点还配有医生,时刻关注老人们的健康状况。
目前,牡丹江水位已呈下降态势。当地政府人员、消防员、公安干警等依旧坚守在防汛抗洪最前线,“洪水不退,我们不撤”,这是他们对群众的承诺。
(受访单位供图)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7:43
#45载圳青春#[团队] - [长视频] - [微光成炬,爱在梅林] 这是一个关于老龄的故事,也是属于梅林街道的故事,林叔,一位初来深圳的“新深圳人”,带着牵挂,从远方来到女儿身边。他原本只想短暂陪伴,却在梅林的街头巷尾,遇见了意想不到的安心与温暖——适老化的社区设施,细致入微的居家服务,热热闹闹的老年课堂、邻里茶话、健康义诊……原来,这里不只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也是一座懂得倾听长者心声的城市。在一点一滴的关怀中,他看见了生活的温度,也读懂了城市的深情。于是,他决定留下,不只是为了女儿,更是因为,这里,也成了他的家。跟随林叔的脚步,我们看见梅林的温度,看见深圳的包容,也听见那句熟悉的承诺——“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在这里,老了,也能幸福地留下。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12
#45载圳青春#夏日傍晚,孩子们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手牵引线,风筝在头顶迎风飞,轻松又惬意。深圳市民中心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市民悠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放包容,这里没有围墙,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是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