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网红“降温神器”暗藏火灾隐患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梓欣
2024-08-01 20:2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随着夏季高温袭来,外出的市民纷纷使出了各种抵抗酷暑的招数。其中,被网友戏称为“降温神器”的降温喷雾,因携带方便,降温效果显著,价格便宜,成了市民出门必备的“法宝”。然而,喷雾中的易燃成分也暗藏着诸多安全隐患。

市民赵女士告诉记者,此前她曾携带降温喷雾搭乘地铁,在进站安检时被地铁工作人员扣留。根据深圳地铁现行规定,乘客携带防晒喷雾、发胶、指甲油、杀虫剂等带有易燃标识的物品,单品不能超过700毫升,累计不能超过1000毫升。而如果搭乘飞机或高铁,乘客携带的防晒喷雾的瓶身有易燃易爆标识或者容量大于100ML,将会被拦截。

日前,深圳消防对降温喷雾做了一场实验,揭露了其危险性。实验现场,消防员将降温喷雾喷到灭火手套上,并通过热成像仪观察发现,其表面温度很快降至0℃以下,同时手套喷射位置也结出一层白霜。随后,消防员用点火器对准结霜处,手套瞬间被火焰点燃。

“这证明喷雾确实可以降温,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南山区消防救援大队沙河消防救援站班长朱家乐告诉记者,此类喷雾类产品通常含有乙醇、丁烷、异丁烷等易燃成分,其原理是利用酒精易挥发的特性喷洒在物体表面,通过挥发带走热量。一旦遇到明火或高温情况,极易产生燃烧或者爆炸。记者了解到,喷雾是一种释放压力的形式,液体喷出后立即向四周扩散,所以会形成一个立体的“火舌”,燃烧空间就变得更大。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一款打着“移动空调,瞬间冷却”标语的喷雾产品随处可见,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销量十分可观。在网店的宣传视频中,无论是暴晒后烫人的座椅,还是贴身的毛巾衣物,只要经喷雾一喷,即刻实现降温。评论区里,消费者更是一片叫好,其中不乏回头客。

朱家乐提醒,市民在选购降温喷雾时,应当仔细阅读产品说明及安全提示,尽量避免选择以丙烷、丁烷或者二甲醚等易燃可燃成分为推进剂的降温喷雾。使用时,务必保持30厘米以上的距离,并且不要对着同一部位长时间喷射,以免造成冻伤。此类产品应远离火源,储存在阴凉避光的地方。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段车内降温喷雾的测试视频更是让网友惊呼“堪比定时炸弹”。画面中,测试人员将车辆曝晒在气温38度的室外,仅5分钟过后,车内温度已高达73度。随后测试人员向车内座椅喷射两罐降温喷雾,在全副武装后,端着近3米长的火把伸进了车窗。

只听“砰”的一声,汽车的前后挡风玻璃被炸飞数十米、碎裂一地,并伴有明火蹿出,车内一片狼藉,内饰上还有烧焦的痕迹,车顶被炸出凹凸不平的鼓包,门框变形,爆炸威力可见一斑。

消防部门提醒大家,夏季车内温度过高,容易使气罐内压力过大造成爆裂,切勿将此类产品存放于车内。除了降温喷雾,如打火机、香水、老花镜、充电宝等物品不宜放置在车内,不用时应将其保存在阴凉处。同时,建议车内常备车载灭火器,发生火情时可起到应急灭火作用。

编辑 刘彦 审读 匡彧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湛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梓欣)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