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乐黛云:生命应该燃烧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烟!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陆云红
2024-07-28 13:30
摘要

著名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拓者、奠基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乐黛云教授逝世

惊闻乐黛云先生辞世的消息,3年前在北京大学采访先生时的种种霎那间涌上心头。如今,博雅塔无言,未名湖静默,几束黄花在风中摇曳,像是在缅怀那个经常于黄昏时分漫步湖边的先生终于还是远去了。

北大未名湖畔。

2021年3月26日,乐黛云先生的自传《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新书发布会暨学术人生分享会在北大举行。北大教授钱理群、洪子诚、陈平原、王守常、赵白生、贺桂梅等,以及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彰显了先生的学术地位。读特客户端与当当网、新京报等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联合直播,累计有40多万人次观看直播视频,显示了先生在读者中的超高人气。

2021年,乐先生在新书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摄影:张啸威

当天发布会后我第一个举手提问,乐先生看到是深圳的记者,特别高兴,笑声朗朗:“我是深圳大学中文系第一任系主任,当时有很多新的工作需要开拓,我还是为深大做了点事儿的,我很高兴。”

记者在新书发布会提问。摄影:张啸威

先生那时已经不良于行,只能坐轮椅走路,她深情地说:“希望以后我的腿能好一点,还可以继续去深圳!”

一个半月之后,我又为了这本书专程赴乐黛云先生家中采访。五月初夏,朗润园清风拂柳,荷香扑面。先生拥着薄毯坐在沙发上,小小的客厅内目之所及皆是书本。


记者在乐先生家中采访。摄影:陆云红

乐先生热情爽朗、声音洪亮,历经沧桑的大眼睛里仍写满率真。她思维敏捷,面对记者的提问,甫一思考就迅速作答。

在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一书中,她追忆了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以及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遭遇一系列的坎坷曲折,最后又回到教学岗位的人生。九十年历经沧桑,却始终坚韧如初。

书封。(图片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31年,乐黛云出生在美丽的山城贵阳。高中三年,她被文艺所吸引:看电影、听音乐、演话剧、读小说。1948年,她同时考上了北京大学和位于南京的“中央大学”。由于时局动荡,父亲不愿意她前去北平,但是,渴望冒险、追求进步的乐黛云向往着充满革命气息的北京大学。还是母亲更体恤和理解女儿,给了她10块银元,默许她到武汉后改道去心仪的北大。她一路颠沛,终于迈进京城之门。乐黛云后来回忆道:“如果不是母亲的胆识,我整个的生命故事就将全部改写。”

乐黛云与母亲。(图片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于对外国文学的热爱,乐黛云报的是北大英文系,但因沈从文先生喜欢她的入学考试作文《小雨》而把她录入中文系。大学期间,乐黛云最喜欢的课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大一国文(兼写作)和废名先生的现代文学作品分析。1952年,乐黛云毕业留校工作,担任了北大中文系首任秘书,同时选定现代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同年,她与哲学系的汤一介结为伉俪,从此未名湖畔多了一对“同行的小鸟”。

短暂的快乐稍纵即逝,在历史的波折中,她于1957年春离开校园,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也学会了放猪、耕地、播种、收割。然而即使跌到生活的低谷,她也始终保持着心中的火苗,洋溢着自由和乐观的精神。

那次采访中,乐先生回忆起1984年秋天与丈夫汤一介先生受邀到深圳大学任职时的情形:“那时,深圳大学是一个朝气蓬勃、极富活力、美丽而全新的地方,正是有了深圳大学这个基地,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各路大军才有可能在这里聚集,召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举办了首届中国比较文学讲习班。”

乐黛云与汤一介钻石婚照。(图片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乐黛云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奠基人,她认为深圳发展比较文学深圳有地缘优势,“在那里接触的人很多,各个地方的人都有,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确在那时候也打下了一些根基。最开始我是在深圳大学中文系当系主任的,北大派我去支援深圳,我那个时候开的课就是比较文学,当然也开了中国文学。时任校长罗征启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人,对组建比较文学新学科很鼓励。所以深圳是有比较文学的基础的。我想今天在深圳也有很多人认识到这一点。比较文学它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也不光是文学,后来比较多讲的是跨学科的研究,它可以跨文学,也可以跨文学和科学。”

在深大,乐黛云教授既创新又务实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当时深圳特区文化事业刚起步,要培养研究中国文学的研究人才根本不可能。而且深圳是一个讲求实效的地方,我就说中文系可以培养优秀的秘书。”

“中文系第一届毕业生1988年毕业,1987年暑假我要求学生多学一些技能,让学生交点钱找解放军学开汽车。我还把教学内容也改了,最后一学年大部分课改为英语。因为其他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以后,分配是有保障的,深大当时是不包分配的。我想我们培养的学生的第一目标是高级秘书,如果我们的毕业生会外语,能翻译,会写作,写的字也很好,还会开汽车,那就是能全面服务的秘书,这在当时也是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方向。”

乐黛云先生一直喜欢红色。20世纪80年代,她穿着红色西服在北大课堂讲茅盾,令很多学生记忆犹新。追忆先生,我脑海中也是挥之不去的一抹红色的身影。正如70多年前她在一篇苏联小说的书评里写下的:“生命应该燃烧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烟!”这正是她人生观的一面:红色,轰轰烈烈的热度。这份热度也必将鼓舞众多的后来者前行。

编辑 高原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彭健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陆云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