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剪辑 肖邦昊
著名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拓者、奠基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乐黛云教授于今晨逝世,享年93岁。
图源:“中文学术动态”微信公众号
乐黛云,1931年出生于贵州贵阳,1948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2年留校任教,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教授,并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会长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副主席。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跨文化之桥》《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 — 乐黛云海外讲演录》(英文版)等。
乐黛云先生是北大最有故事的人之一。她是文学史家、教育家王瑶和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学生,她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钱理群的老师,是1972年北京大学恢复招收留学生后,第一批教授留学生“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也是“北大的国宝”。
她不仅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培养出了王达敏、程巍、王宇根、张辉、宋伟杰、陈戎女、张旭春、张沛等一大批目前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学者专家。
九旬乐黛云曾情牵深圳的文化建设。2021年3月,在其自传《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新书发布会上,她提到,“我是深圳大学中文系第一任系主任,当时有很多新的工作需要开拓,我还是为深大做了点事儿的,我很高兴。”
在书中,她谈到1984年秋天与丈夫汤一介先生受邀到深圳大学任职的经历:“那时,深圳大学是一个朝气蓬勃、极富活力、美丽而全新的地方,正是有了深圳大学这个基地,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各路大军才有可能在这里聚集,召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举办了首届中国比较文学讲习班。”
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也表示:“事实上,比较文学只有在深圳才能办起来,因为深圳大学当时是一个新型大学,时任校长罗征启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人,对组建比较文学新学科很鼓励。所以,中国比较文学第一个诞生地就是深圳大学,当然深圳大学也有它的优越条件,毗邻港台,其先进思想对内地发展比较文学大有裨益。”
乐黛云先生为嘉宾朋友签名
《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是她的最新自传和心灵独白。在书中她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以及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遭遇一系列的坎坷曲折。她写道:“生活的道路有千万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却只是其中之一。转化的关键是选择。” 在这部自传中,乐黛云的文字质朴、坦诚,就像她的为人。她更首次公开“命、运、德、知、行”五字人生箴言,她的人生选择、人生智慧需要钻进每一个字眼里,细细掂量、深深体悟。
而《人生由我:做勇敢和浪漫的自己》一书则凝结了乐黛云近百年岁月浮沉中的体悟与思考,她在时运好转时不曾狂傲膨胀,跌落低谷时从不自暴自弃,一贯秉承“生命应该燃烧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烟”的人生理念。
(来源:深圳特区报、北京日报客户端、“中文学术动态”微信公众号)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