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就像一片旷野,当鼓点与心跳共振,内心的声音在这里任意驰骋,每一个音符的碰撞都化作心灵的力量。
深圳市琴木音乐创始人之一李世权投身于音乐教育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孩子可以从音乐中获得力量。“我想让更多孩子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音乐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海阔天空’。”今年是李世权创办琴木音乐的第8年,作为音乐教育者,他将自己对音乐的热枕传递给了更多深圳孩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音乐梦想的学员。
李世权(最右)与学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角色转变,从乐手到教育者
90年代,香港乐坛正处于鼎盛时期。生活在广西北海的李世权像许多平凡的小镇青年一样迷上了港台音乐。“当时最火的就是beyond和太极乐队。我经常用CD听他们的歌,或者用VCD看演出现场录像。”这在李世权的心里埋下了一颗音乐梦的种子。
李世权(受访者供图)
2000年,李世权考上了南宁师范大学,拥有了更多可以投入音乐的课余时间,于是他决定和朋友一起组建一支乐队。然而,他们作为学生,生活费也并不宽裕,当时一套乐队设备的价格对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我们一起省吃俭用了半年才勉强凑够钱买下一套设备。因为热爱,所以也不觉得苦。”
第一次组乐队的经历,让李世权的音乐梦想生根发芽。为了追寻更大的舞台,毕业后李世权就来到了深圳,在这里他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当时没有排练房,我们就‘厚着脸皮’每个周末到深圳北附近的草坪上排练,但毕竟占用公共场所不太好,所以一段时间之后还是凑钱租了个工作室。”李世权笑着说道。
尽管租工作室的初衷是为了存放设备和排练,但冥冥中似乎注定了李世权和音乐教育有不解的缘分——附近的居民开始到工作室咨询他们是否教乐器,有意向给孩子报名学习。这时,李世权和朋友们萌生了做音乐培训的念头。“音乐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快乐,为什么不把这种快乐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呢?”
于是,2016年,李世权和朋友们一起创立了琴木音乐。以“享受音乐,传递热爱”为教育理念,琴木音乐一直致力于培养学员的音乐兴趣与音乐审美,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比赛平台,带学员参与社区公益演出,让学员在频繁落下的每一个鼓点、每一个音符的碰撞和交错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琴木音乐学员参与公益演出(受访者供图)
李世权与琴木音乐学员(受访者供图)
醉心教育,以音乐塑造人格
当被问及学习音乐最重要的特质时,李世权毫不犹豫地回答——兴趣。他认为,只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有了热爱才能坚持。在琴木音乐学习时间最长的学员已经坚持了8年,不少学员从开业起就在这里学乐器,李世权见证了他们从幼儿园的小娃娃长成初中生,他很开心自己可以和音乐一起陪伴他们成长。
琴木音乐优秀学员(受访者供图)
在8年的从业生涯中,李世权对音乐教育的意义有了越来越深入的感悟,他坚信音乐教育能够塑造孩子们的人格,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他会根据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有的孩子刚来的时候很内向,不爱说话。我就教他们学会通过乐器表达自我,从音乐中找到自信。”李世权分享道。此外,李世权还会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多学习一到两样乐器。“这样更能直观理解乐队配器之间的关系,学会配合队友,培养孩子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琴木音乐学员排练中(受访者供图)
区别于传统“考级式教育”,李世权不赞成学员们为了考级而考级,也从不以此为依据评价学员水平。他会通过考级为孩子们设立阶段性的目标,但这不是音乐培训的最终目的。“音乐是情绪艺术,我们带学员考级、打比赛,是希望他们享受这个自我进步的、自我表达的过程。当学员沉浸在音乐中,自然就能表达出情感,拿到成绩。”
琴木音乐学员在表演中(受访者供图)
琴木音乐学员获奖情况(受访者供图)
全力以赴,积极备赛“读特杯”
今年五月,由深圳报业集团主办、深圳市壹鼓文化有限公司承办、观澜湖集团协办的“读特杯”全国架子鼓才艺大赛正式揭幕。琴木音乐作为参赛机构也将派出学员参赛,与来自全国的几十余家架子鼓机构的学员展开角逐。
首届读特杯全国架子鼓大赛
对于这次比赛,琴木音乐共有24名选手报名参加了海选,他们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但李世权从来不给孩子们施加拿名次的压力,他认为比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通过一个优秀的平台,能让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更深入。
琴木音乐学员备赛中(受访者供图)
“我们培养的不是一年‘死磕’一两首比赛曲目的比赛型选手,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鼓融入音乐。”谈及对于比赛的准备,李世权则透露,琴木音乐不仅为选手们提供了比赛选曲上的指导,还鼓励学员改编曲目,在演奏中加入更多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个性。“乐器是为了音乐服务的,希望孩子们能在这次比赛中打出自己的音乐,享受每一次现场。”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