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值得致敬的“双十一”和不可盲从的消费
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2017-11-13 08:10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我国不少电商平台又创造了新的交易总额记录。除了交易总额,一批电商平台的每秒支付笔数峰值、日接订单数、日处理订单数等指标均创下新高。

“双十一”值得致敬。“双十一”背后的技术创新,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在一些为“双十一”服务的快递物流公司仓库内,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装备大显身手:会举重、会排队、会避让的机器人疾速前进,S型拣货路线实现自动分拣。全流程无人仓、无人分拣中心在今年也投入“双十一”备战之中。仅仅一家支付平台每秒的支付笔数峰值就可以超过20万,与之对应的则是先进的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把用户想要的、喜欢的东西精准推送到用户面前,体现了大数据计算水平。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入,让“双十一”成为了中国商业智能化的精彩样本。

除了技术创新,支撑“双十一”的还有体制机制创新。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便利化一直在稳步推进,一系列贸易协定得以签署,为全球范围内货畅其流奠定了重要基础。比如,2003年的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之后,中泰两国签署了一项双边贸易协定,主要内容是双方互免200多种水果和蔬菜产品关税。贸易便利化在体制机制层面的突破,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通过中国电子商务平台畅享品质高、价格适中的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参与“双十一”的全球网民覆盖了225个国家和地区,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双十一”能够叫响全球,其中的创意也值得点赞。它原本只是2009年11月11日淘宝商城举办的一场促销活动,后来又被一些单身网友调侃为“光棍节”。但在今天“光棍节”的称呼已经渐趋沉寂,作为“购物节”的“双十一”却已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的一个大日子。在一年的365天或366天中,“双十一”唯一的特点就是便于记忆,但一些电商企业却顺势把它做成了一个大品牌。这个如神来之笔一样的创意,是今人或后人书写中国商业史时绕不过去的一笔。

向“双十一”致敬,与理性消费并不矛盾。能为商家带来好处的并不是人们一时的消费冲动,而是民众坚挺的消费能力和强烈的消费意愿。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监管的不断加强,如今存在于“双十一”的售假、虚标原价、刷单“炒信”、虚假促销、误导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将逐渐减少,但纯属个人自由的盲从消费仍不可忽视。前几天,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山东省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保持理性消费,切实根据自身需求合理消费。这样的提示永远不会过时。对于个人而言,消费能力不会因为一场超大型促销活动而提升,但消费激情却会。这些年来,在“双十一”这天刚刚跑完下单程序却马上启动后悔模式的人并不少见,不理性的消费还会引发家庭矛盾甚至社会问题。网络流传的口号“爱他(她)就为他(她)清空购物车”,则表达了一种感情异化和畸形消费的观念,也很难指引人得到快乐。

在自身消费能力范围内,挑选符合实际需要、数量适当的商品,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电子商务和“双十一”的魅力。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