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情里的深港印记
深圳特区报 贺绍俊
2020-09-05 08:00

《万福》 吴君 著 花城出版社 2020年1月版

《万福》是吴君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万福这个标题特别喜庆。在民间,最有人缘的汉字大概就是“福”字吧。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佳节,春节到来之际,家家都要张贴“福”字,连给孩子贺岁钱的红包上也会写上一个“福”字,当然还有汇集了各种字体的“百福图”、“千福图”。吴君似乎仍不解渴,她索性要画一幅“万福”的画卷。

吴君在时空上把握得非常到位,时间上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空间上则是深圳与香港相邻的前沿地带。这一特定的时空自然就把我们带入一个伟大变迁的时代。但吴君并不是一个刻意去沾重大题材之光的作家,虽然她有过记者的经历,具有强烈的现实敏感,也始终在跟踪深圳的瞬息万变,但她关心的是现实变革中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以及各种生活的变化所带来的人心波动和灵魂纠结。同样的,在《万福》这部涉及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四十年来与香港最近距离的交往的作品中,吴君的着眼点仍然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家长里短。这是一部具有鲜明大时代印记的小说,但大时代的印记不是刻在那些重大工程或宏伟建筑上,也不是刻在英雄劳模的伟大创业上。这部小说充满着烟火气和日常情,它的大时代印记就是烟火气和日常情烘托出来的。

万福虽然只是一个小村子,却能凸显改革开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的目的用一句最通俗直白的话来说,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吴君选择“万福”这两个字可以说正是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核心——万福,万福,不就是说要让亿万人民都幸福吗?万福比哪里都好,无不凝聚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带来的物质之变、精神之变和观念习俗之变。吴君是从万福的日常生活里去表现这种种变化的,她十分细心地观察到万福人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的神态和心理。比如“万福人通常会叼着一支从香港吃午饭时用过的牙签,大摇大摆地从香港回到深圳。看见深圳湾上空那片浅蓝色的时候,心中掠过阵阵欢喜,只是在脸上都不会显露出来,他们太愿意这样生活了。”这一细节把万福人骨子里仍然喜欢香港但他们更为自己家乡而自豪的心理表现得入木三分。

这部小说的人物来往于万福和香港之间,他们的命运和他们的福气都与这两个空间相交集。万福人最初把幸福寄托在香港,后来社会在变革,他们寄托幸福的空间也在发生偏移,后来,万福人从家乡获得了更加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万福人的幸福感是与具体的日子连在一起的,因此吴君始终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着墨,这样就能够更真切地表现出这种幸福感来。但万福人的幸福感在这四十年间游移于万福和香港之间,这种状况给万福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矛盾。吴君丝毫没有遮掩这种矛盾,她所编写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对这种矛盾的演绎。矛盾给家庭带来种种悲欢,也造成亲情关系的恶化。吴君写矛盾写出了十足的烟火气,同时她更关注烟火气下日常情是怎么绵延不断的。潘家大哥潘寿良带着弟弟妹妹们一起赴香港打工,而大姐独自一人留在万福,未去成香港成为她的心病,她就想尽办法也要将女儿阿惠嫁到香港。她更是把自己的哥哥和妹妹恨死了,发誓要和潘家人决裂,因此她在母亲回万福做寿时导演了一场闹剧。潘寿良虽然去了香港,却一直心怀内疚,长期也不敢理直气壮地回万福,不敢见妹妹潘寿娥和同学陈炳根。但即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此恶化,他们曾经的亲情、友情乃至爱情还存在心底,这种亲情、友情和爱情只不过因为生活矛盾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比如潘寿良帮助阿惠渡过难关,并一直以阿惠的名义给妹妹潘寿娥寄钱。在潘宝顺的寿宴上,陈炳根见阿珠醉倒在沙发上,便拿了个披肩给阿珠盖上,这一细节则可看出陈炳根心中还保存着对阿珠的爱。作者虽然写到吵架,却仍然在强调了他们的日常情仍是带着浓浓的烟火气,仿佛每一个人的怨气和恨意都值得同情。为什么在吴君的笔下显得十分真实可信呢?这是因为吴君把握了一点:他们之间的矛盾与人性的恶意无关,这些矛盾都是万福人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产生的,尽管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会遇到挫折、意外,也会造成误解,但他们寻找幸福的愿望是一致的,最终他们就会在寻找幸福这一点上达成谅解。说来说去还是这个“福”字啊,福就是每一个万福人心中的一盏灯,只要这盏灯不灭,他们之间的情感之河就会一如既往地流下去。但是,必须看到,为什么万福人心中的这盏灯不会灭掉,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大时代在源源不断地给他们心中的灯续上了能源。吴君非常敏锐地把握了普通人与大时代的关系。大时代的巨变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共同努力取得的,但普通人如果没有大时代作为后盾,他们个人的努力也是很难轻易改变命运的。吴君大概看重这层关系,所以她没有去写英雄的故事,而是想写普通人与大时代的辩证关系。万福人都很勤奋、善良,但他们并非三头六臂,如果完全靠自己,一时半会难以过上幸福的日子,那么他们就只能长年把幸福的愿望寄托在对岸的香港上。但他们的勤奋和努力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紧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因此他们就在万福这片土地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这个角度看,万福虽小,却折射出了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轨迹。

陈炳根的四十年如同乘坐在一艘大航船上,被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着向前行进。陈炳根的“福”既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他依靠国家和集体的力量才能完全实现的。陈炳根深深懂得这一点,他热爱集体,也感恩集体。他兴奋地向潘寿良描述集体是怎么种树的:“种树时,全村人都出来了,像过节一样,集体过节。”他也知道潘寿良的问题所在,他对潘寿良说:“你应该很久没有体会过集体生活了吧?”这就是小说的核心。小说通过万福人在万福村和香港两地之间求生活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客观现实:万福村四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孤立的个案,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一个缩影。

万福,万福,这个标题取得好,只有亿万人民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延伸阅读

《候鸟》 西西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年5月版

《候鸟》是香港著名作家西西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它以女孩林素素为主人公第一人称展开叙事,以忆旧的笔调回忆了少女童年成长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上海避战浙江,又辗转往复不断迁徙,最后跟随父母南迁至香港的家族故事。小说中有少女清新、轻盈笔触中艰苦、缓慢的成长,也有从普通人个体生活中投射出的大时代变迁。西西的写作温柔敦厚、真挚可感,语言朴素自然,具有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力量。

《我的乔治亚》 西西 著 译林出版社·活字文化 2020年7月版

《我的乔治亚》是西西将纪实与虚构巧妙编织的一部别具一格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作家西西亲手搭建一座十八世纪英国乔治亚时代的“娃娃屋”为线索,探索彼时英国的建筑、家具、摆设,展现那时的人物会话、家居日常,并扩及当年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同时,西西将自己在香港的日常生活交织其间。如同一次历史重构,西西以她创新的艺术布局和叙述,在分享她的丰富知识、灵慧巧思和生活乐趣的过程中,让往昔回魂翻新。

编辑 董雯静

(作者:贺绍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