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优雅又富有古意的展览正在坪山南中书房向观众展出。“尺素映远———古秀玲山水作品展”展出深圳艺术家古秀玲近年创作的绘画作品23件。其中有多幅主题为“绿筠”的绘画作品,展示了艺术家近年的绘画实践及探索。
古秀玲,字子岑,祖籍广东梅县。广州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史专业文学硕士,导师为著名艺术史家李伟铭。师从著名山水画家周凯学习山水画。2007年德国慕尼黑当代艺术馆访问学者。2019受德国纽伦堡外办邀请赴德交流客座。先后在关山月美术馆、德国纽伦堡孔子学院举办个人展览。著有《笔为中正——周凯山水艺术》(上海书画出版社)、《尺素映远——古秀玲山水作品集》(岭南美术出版社)。现为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画家,国家高级美术师。
作为一位恪守传统,勇于探索的艺术家,古秀玲的艺术根植在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不断从中汲取养分。她的艺术格调高雅,古典灵秀,意趣无穷,充盈着诗情画意之美。
古秀玲介绍说,所谓尺素,是因为她的画幅都不大,皆是挂轴、扇面、手卷、中堂、册页等传统样式。恰如言有尽而意无穷,画幅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情思却是绵远无尽的。另一方面,古秀玲的山水画中也就积蓄了足够丰厚的古典滋养。观其画,处处可见宋元之血脉,古典之情怀,映照出传统艺术的面貌。
古秀玲对传统保持敬畏之心。她如此解读对传统山水的理解,山水画是中国艺术家借“自然”这一母题,以笔、墨、纸来表达内心世界和美学观念的一种方式,也是艺术家自我修行的途径。自隋唐山水画肇始至今,山水画是艺术家们从未中断过探索的绘画母题,一代一代的艺术家在前人的基础上,贡献自己技法的新发掘,乃至美学新的思考和发现。
在她看来,要保持“笔墨”的趣味,又体现时代的精神,需要画家终身孜孜不断地思考和实践。这一理念也落脚于她日常的研习和创作。她在汲取传统笔墨营养的前提下,从中寻找与当下时代相契合之处,并转化为自己的笔墨特色。她认为,与音乐一样,山水画既感性又理性,山水创作必须遵循法度逻辑,又要师造化尊心源。画家的手、眼、心,在师造化和习法度中,最后达到师物游心、物我两忘。
深圳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周凯认为,从“尺素映远——古秀玲山水画展”看得出古秀玲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的发展轨迹,以及她全面的绘画、文学及书法素养。“我觉得她是一个很有潜质和发展前景的艺术家,而且走的是一条踏踏实实的学习传统的路子,用传统的技法反映造化、大自然,进而形成自己的艺术上的追求。”
展厅现场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陈俊宇认为,古秀玲不仅在美术史方面纵横博识,下笔千言,而且在绘画方面运心于丘壑经营,濡迹山水而见内在幽秀。“她有幸得列周凯先生门下,专志研习传统山水绘画,腕下日见灵动,画意更趋空灵。”
文艺批评家侯军认为,“写修篁”是古秀玲山水画的一大特色。细心寻赏,会发现在《梧桐晓翠》《湖山清晓图》,在《经声在空翠——王士祯诗意》《学诗浑似学参禅》等画作中,皆是山水云霞,掩映淡墨修竹。那细笔写意而成的竹枝、竹叶、竹林、竹海,俨然已成古秀玲山水画的“个性化符号”。
古秀玲《绿筠》
据介绍,“南中绘事”系列艺术家绘画展由深圳市东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深圳市工笔画学会、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深圳市坪山区美术家协会协办。首次正式亮于2022年1月7日,至今“南中绘事”已推出24期国画、油画、水墨等艺术家作品展,风格多样,个性鲜明,使得这座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南中学堂也因此再次焕发了文化活力,是坪山文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深圳青年艺术交流和展示的重要场所。
古秀玲《枕流》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7月7日。
编辑 刘彦 审读 匡彧 二审 桂桐 三审 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