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对抗遗忘!肢体戏剧《李月兰》在深圳上演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2024-06-17 17:0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孵化出的优秀肢体剧《李月兰》近日在深圳上演。

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孵化出的优秀肢体剧《李月兰》近日在深圳上演。

故事取材导演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且已过世的外婆——李月兰。全剧可以看作是导演写给已故亲人的一本回忆录,也是一封悔过书。整部剧没有一条完整且连贯的故事线,甚至,每个情节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而是由多个碎片化的或现实、或虚构、或奇幻的故事拼合构成。

剧目主线并不是完全为了展示外婆李月兰的阿尔兹海默症,而是试图用“遗忘”机制来建立与个体真实经验的联系,而肢体作为高度可视化的戏剧表达,得以使观众感知到记忆消逝及错乱的整个过程:演员在不断被打破的时间序列和空间中穿梭,停格的动作是迷茫,异化的动作是挣扎。音乐配合着形体的律动,在旋律里抑扬顿挫。

艺委会成员顾雷老师给出的推荐语是:该剧将焦点放在一位名叫李月兰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身上,一片片记忆的碎片,梦境般呈现舞台之上,创作者的想象力令人赞叹,表演者亦有卓越的表现力。这位老人身上穿梭于现实与虚空、回忆与幻觉的情节时空中,引人唏嘘感叹。作者称《李月兰》是给自己外婆的回忆录与悔过书,初见该作时就能感到创作者的勇气与真诚,甚至某种依然存于内心的不安与小心,相信随着他走向自己记忆深处、叩问内心,真挚的亲情纽带会指引他做出未知的却更令人期待的呈现。

导演告诉记者,以这样的叙事结构呈现,不仅代表本人对“李月兰”或具体、或模糊的残存记忆,也代表“李月兰”作为患者本人,那丰富、混乱且支离破碎的精神世界。每段故事都是以“李月兰”生前的真实生活片段作为创作素材,并结合本人对患者情绪和情感上的揣摩,而进行的一次尝试想象与二次创作。

演员的表演独具特色地将视角放在“遗忘”的背后,并不是在模仿或重现李月兰的生活片段,而是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去设想并重新构建患者的精神世界,由此,去挖掘患者当下更深层次的情绪和情感。

(图片由演出方提供)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窦延文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