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亮相2024世界城市峰会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
2024-06-14 21:3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创新营建的“山海连城”计划成为热议焦点。

在新加坡的阳光下,2024世界城市峰会(World Cities Summit, WCS)于近日盛大开幕。峰会以“宜居和可持续城市:重注活力、重新塑造、重新想象”为主题,汇聚了全球近100个城市的3500名政界领导、行业专家和研究学者,共同为城市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在这一国际舞台上,深圳创新营建的“山海连城”计划成为热议焦点。

峰会备受瞩目的“城市领袖圆桌论坛”上,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司马晓以深邃的见解和生动的叙述,向各国与会者呈现了“深圳高品质美好家园的深度营造”。他回溯了深圳的发展历程,从仅有33万人口的边陲小镇成长为拥有超20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深圳速度”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的奇迹。面对早期粗放式发展带来的挑战,新时代的深圳选择了一条绿色、韧性、宜居、文化与智慧并行的发展道路,通过精细化治理,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宜居环境,打造更高品质的美好家园。

司马晓强调,作为一座高度建成、高密人口、高强建设的城市,深圳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城市需要更绿色、更韧性、更宜居、更人文、更智慧的发展模式,而深圳的成功经验能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司马晓在“城市领袖圆桌论坛”上介绍“深圳高品质美好家园的深度营造”

峰会期间,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了“山海连城·深圳宜居城市的创新营建”分论坛。山海连城总设计师团队总负责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兼城市设计总监单樑在主持时介绍说,伴随深圳发展成为超大型城市、全球设计之都、创新之城的过程,深规院一直伴随着深圳的高速发展,务实应对发展过程中的挑战需求,在中国各地累计开展了7000多个项目,近年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向世界。自2020年起,“山海连城”计划成为深圳的共同愿景和重要行动,并正在成为这座城市“创新”以外的另一个特色标签。

单樑(左)向各国嘉宾介绍“山海连城”对深圳宜居城市的创新营建。

深规院城市规划二所所长、宜居中心主任荆万里介绍了“山海连城”计划的城市设计与实施行动。他提到,深圳构建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空间格局,将“山海城园”有机融合作为目标,通过“低扰动、轻建设”的连接手段,打通生态断点,推动生态修复,贯通最具代表性的海湾、山体、河流、生态绿廊和大型公园绿地,构建“一脊一带二十廊千园万径”生态活力魅力骨架,实现连生态、连生活、连生趣。这一计划,不仅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公共生态产品,也让市民能够走进山海、亲近自然、畅享到“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的独特魅力。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于光宇则带领大家领略了穿越山海、徒步鹏城的深圳市远足径规划及建设实践。他介绍,远足径作为“一脊”的实施路径,是深圳郊野空间的品牌性连接项目。其立足山海资源禀赋,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遵循三零原则,回应公众亲自然需求,构建了1000公里的徒步网络,展现了深圳山海大美,也创新了超大型城市山水林田湖海全要素生态化连接的新模式。

“山海连城·深圳宜居城市的创新营建”分论坛吸引来自各国的众多与会代表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主任规划师周彦吕则以盐田整体城市设计到半山公园带系列规划为例,讲述了深圳如何实现更好的亲自然生活。她提到,该项目通过“穿透式”规划设计,打造了主线长40公里、串联3处瀑布、6个水库、系列公园和山海观景平台的半山公园带,为城区构建了“梯度有序”的山海城全域空间治理格局,成为国内亲自然行动的最新实例和样本,既衔接了“山海连城”计划、远足径等设计,更从微观角度诠释了自然和绿色的国际话语。

西湾-前海湾慢行公共空间。(图源:龚志渊)

深圳“山海连城”计划的理念与实践,为全球宜居、可持续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各国与会代表们纷纷被这一计划的实践探索所吸引,许多人表达了想到深圳实地看看的愿望。一位欧洲学者说,他听过深圳,也知道深圳的发展速度飞快,而此次深圳“山海连城”计划的创新及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陈杰豪在参观了解“山海连城计划”后,对深圳的高质量发展给予高度评价,称赞深圳的规划发展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市民参加户外活动,打卡“山海连城”鲲鹏径。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摄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