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深圳规划和自然资源十件大事|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 高标准打造宜居、枢纽、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
01-23 23:39
收录于专题:2023深圳年度盘点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2023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锚定“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坚持规划统筹引领,强化空间要素保障,加快向海发展步伐,抓实自然资源保护,纵深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努力以城市全周期、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水平保护。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今天,让我们透过十件大事,回顾深圳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激情满怀、奋斗实干、硕果累累的2023,凝心聚力再出发,砥砺奋进新征程!

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建设。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国际红树林中心”成功落户

高质量高标准打造“国际红树林中心”城市生态名片。2023年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福田红树林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功举办红树林保护合作国际研讨会和国际红树林保护高级别论坛,推动设立国际红树林保护专项基金,加快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规划建设。2023年9月,《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标志着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机勃勃。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摄

第二届中国-欧盟“蓝色伙伴关系”论坛在深举行

中国-欧盟“蓝色伙伴关系”论坛是中欧双方开展海洋科技、经济和全球治理等议题交流,促进海洋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2023年9月,以“共促蓝色发展,共迎蓝色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欧盟“蓝色伙伴关系”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欧盟委员会、欧盟驻华代表团及有关成员国使领馆官员,中国外交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省市有关部门代表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代表近200人出席了论坛,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科学技术应用、海洋绿色产业发展实践、海洋及渔业治理重点举措等方面,交流彼此合作机遇,规划未来合作方向。

第二届中国-欧盟“蓝色伙伴关系”论坛。(图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土地集约利用等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在全国推广

坚持向立体复合要空间,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深入推进二三产混合用地改革,出让全国首宗铁路货场上盖物流用地,实现单一宗地分层开发、多个主体协同高效利用。获自然资源部批复成为首批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福田、罗湖、龙岗和盐田四区入选国家级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为全省入选最多的城市,获得60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产业空间保障创新高,坚持产业空间“应保尽保、不设上限”,全年供应产业用地5.66平方公里,保障了比亚迪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地上地表地下分层设权、产业用地提容增效等三项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获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发文推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深圳首个二三产业混合用地试点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2023年11月交付首批厂房。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少昆

高标准打造世界级海洋交流合作平台

2023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11月在深举办,展览面积11.25万平方米,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658家单位(国际展商106家)参展,涉及海洋产业上下游40多个行业领域,展会期间组织召开2023深圳海洋产业招商大会,发布《深圳市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同期举办2023深圳国际海洋周活动。本届中国海博会展览面积、境内外展商数量均创历届新高,在涉海展览领域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2023年5月,深圳首届国际渔业博览会成功举办,20个国家和地区近300家展商参展,达成意向交易额103亿;举办渔业产业招商大会、院士论坛等活动20场,6位院士、20多位行业专家建言献策。

2023年6月,《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发布实施。国内首艘获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符号的深圳3000吨级海洋综合执法船投入使用,向海发展动能持续释放。

2023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展馆现场。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出台全国首个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打造韧性城市和国务院稳步推进超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印发《深圳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2021-2035年)》,在全国率先系统构建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设施、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应急物资储备与配送设施、战略预留应急用地和应急交通设施的“5+1”类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规划布局24处中心避难场所、150处普通长期固定避难场所和106处高龄群体特定避难场所,可满足约228万人中长期避难需求,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打造城市的“诺亚方舟”。

低空是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的重要场景之一。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深圳市2035年主要应急救援设施布局图。(图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六一
完成全国红树林保护碳汇“第一拍”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发布全国首个《红树林保护碳汇方法学(试行)》,建立红树林碳汇核算地方标准,完成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以485元/吨成交价格创全国碳汇市场最高单价,拍卖所得上缴财政,反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为破解生态产品价值“难度量、难交易、难实现”问题提供了“深圳方案”,探索走出了“两山”转化的“深圳模式”,得到自然资源部高度肯定和《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全国红树林保护碳汇“第一拍”签约仪式。(图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打造“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多证合一”深圳范式

落实国家“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要求,扎实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空间论证服务入选广东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十佳创新案例,为全市唯一入选案例。

出台《深圳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清单》,推进“多审合一”,一书多证同步核发,实现“拿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大幅缩减审批时间成本,提升了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龙岗上线全市首个空间全要素“一键核查”系统,实现1994个纳管项目秒批秒办。

深入推进“多测合一”改革,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测绘管理模式,实现了监管“无事不扰”而又“无处不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文在全省复制推广。

深圳首批“工业上楼”试点项目之一四证同发、拿地即开工。(图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国家级平台规划建设取得新成效

掀起全市重大平台、重点片区、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热潮,深化前海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构建“一心一带双港五区”的空间结构;编制实施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规划,引领建设全球顶尖科技创新高地、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集聚区;印发实施《深圳空港会展世界级商圈规划纲要》,迈出深圳市建设“五大世界级商圈”的第一步;高标准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海洋新城、大望梧桐生态片区、石岩湖科创城、梅林关、深圳东部滨海地区等重点片区规划设计,加快五和枢纽、机场东枢纽、坪山枢纽规划建设,努力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

高标准推进重点片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规划设计。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真

“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底色越擦越亮

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的意见》,实施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推深做实“林长制”,深入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完成林分优化8291亩、新造林抚育10027亩、森林抚育30005亩。统筹开展环西丽湖碧道等44个重点修复项目,盐田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申报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获中央财政奖补4亿元,实施后将是全国首个最大体量的珊瑚种植和修复案例。

成功举办第三届自然深圳生活节。坝光古银叶树群成功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为全国唯一入选的红树林古树群。两处重要栖息地入选国家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自然公园作为全省唯一单位入选2023年度“自然资源部科普基地”,福田红树林入选省林长绿美园,持续厚植城市生态环境优势,加快打造成色更足、品质更高的“绿美深圳”。

第三届“山海连城 自然深圳”生活节。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首次承担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计划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十年”行动计划项目公布,深圳市“西太平洋黄昏带生态系统研究计划”(简称TOWER)项目成功入选,为中国在国际海洋科学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作出贡献。TOWER项目属于“国际海洋黄昏带大科学计划”下设项目,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牵头,美国马里兰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11个国内外团队联合实施。深圳海洋创新载体加速落地,截至2023年底已建75个涉海创新载体,有力助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承担TOWER项目的深圳第一艘海洋科学试验母船“清研海试1”,举行2023深圳国际海洋周公众开放活动。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海昆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