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够出院回家,重新拥抱生活,真的非常感谢南方医院和心血管外科的医护人员!”章女士紧紧握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孙剑的手,眼中满含感激。经过无数日夜焦虑等待,历经4小时的紧张手术和术后细致的康复指导,章女士成功地“带着”一颗新的心脏,踏上回家的路。
据悉,此次手术不仅为章女士带来新生,也意味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器官移植实力再上新高度,为更多重症患者带来希望。
今年50岁的章女士(化名),长期受心脏病困扰。早在20年前,她就开始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曾于2008年做过冠脉支架置入手术。近年来,其病情逐渐恶化,出现活动后气喘加重以及夜间不能平卧、难以入眠等症状。四处求医后,医生们均表示,她的心脏已严重衰竭,常规手术无法修复,心脏移植成为唯一救命途径。
在亲友的推荐下,她来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诊。入院后,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心脏射血分数(EF)26%,左心室功能显著减低,主动脉瓣、二尖瓣大量反流。该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郑少忆考虑到章女士病情的危重和复杂性,经过大量数据对比、缜密的技术分析和各项因素综合评估,其认为心脏移植手术是对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法。
为确保手术万无一失,手术前该院医务处多次组织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感染管理科、输血科、药材科等学科进行多学科会诊(MDT),共同商讨章女士术前、术中、术后的治疗细节与应对措施。同时,该院心血管外科医护团队针对该案例展开相应培训,多次模拟术中缝合场景,针对手术中站位问题、心脏移植流程等各个环节进行充分预演,以求在手术中能相互完美配合。
据了解,章女士术后各项指标良好,当天即恢复意识,第二天顺利拔除气管插管、进食。然而,手术顺利完成,只是治疗成功的一半。“术后监护、抗感染、抗排斥治疗更为关键。”郑少忆告诉记者,为帮助章女士顺利康复,其科室的心脏移植小组制定移植患者术后的管理规范,对患者实施一体化、精细化管理。
这些管理包括医疗、护理、康复和心理等,在封闭的隔离期间,患者容易情绪烦躁。为此,该心脏移植小组贴心为她量身定制运动计划、作息及饮食计划,并每天给她安排聆听音乐、观看电视、与家人视频交流等活动。为减少抗排斥药物的副作用,该心脏该移植小组与感染管理科、药材科保持密切沟通,保护患者的心脏和肝肾功能。
在该院心血管外科,还有一位已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近期也可出院。郑少忆介绍,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约上千万,每年新发心衰患者达300万,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目前,心脏移植技术是成熟的,但由于供体稀缺,心脏移植手术相比肝、肾移植手术来说,开展数量并不算多,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心衰患者需要等待合适供体才能接受心脏移植。
记者了解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已建成心脏移植受体库,多位患者成功登记,等待心脏移植手术。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