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农历五月初一,大潮,这是“赶海”的日子。住在大鹏新区南澳东山社区的周姐午饭后没顾上休息,便带上雨靴、铲子、塑料桶、小凳子等工具,开着电动车到附近一处海滩“赶海”。
此时海滩上已聚集了不少前来赶海的附近居民和游客。他们三五成群,一边拿着耙子、铲子,一边提着桶或网兜,或蹲在滩涂,或蹚到浅水区,弯着腰耙着、挖着……岸上还有商贩开着小推车,在兜卖或出租赶海“三件套”。
周姐熟悉这处出海口的滩涂,这个季节主要是挖蚬子。她在近岸的沙滩选好位置,放好凳子,便用铲子挖开沙层,在露出来的黑色淤泥里,寻找大一点的蚬子……但是很快,她发现今天收获不多,“可以带回去吃的蚬子越来越少,个头越来越小,现在来赶海的人太多了,都挖没了……”周姐一边挖着,一边感叹。
在她身后,退潮之后的大片滩涂上,遍布着一处处被翻开的坑洼,一片狼藉……而在没人的角落里,小小的潮池中,各类海螺、软体海洋生物在蠕动着、调皮地喷着带沙土的泥水,竖着两只小眼晴的小螃蟹警惕地守在洞口,不时地跑出来,快速溜达一下又躲进去……在这些不被看见的地方,勃勃生机与旁边被挖过的沙堆,形成了鲜明对比。
■游客涌入海滩“掘地三尺”
赶海,特别是在夏天,是南澳当地渔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他们从小生活在海边,怎么抓螃蟹、挖蛤蜊、摸螺、野生海蛎等,本地村民有一套方法,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多年来在南澳经营民宿的茉莉,说起第一次跟着原村民去赶海,提回了一大桶野生海蛎、螃蟹时的喜悦,“他们知道怎么挖,在什么位置、有多深,每次赶海收获比较多,吃不完的蚬子晒干,放进濑粉仔、青元仔等本地食物里一起煮时,味道特别鲜美!”
近两年各种“免费赶海”的短视频火了,原本只有本地村民的“赶海”,成为一种旅游体验,每当“大潮”,周边能赶海的海滩,都涌入很多游客。“他们只是好奇,觉得是一种好玩的体验,在海滩上到处掘地三尺地挖,留下了一片坑坑洼洼的沙滩,因为挖到的蚬子等贝类个子小,也不多,有的就随手扔在原地……”茉莉觉得“赶海”的味道变了,开始困惑:这样的“赶海”对吗?
■发布“生态亲海”联合倡议
茉莉的担忧和疑问,在刚刚过去的世界海洋日有了答案。
6月8日,是第十六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七个“全国海洋宣传日”。针对当前“赶海”火爆的情况,广东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人民检察院、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等26家行政单位、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共同发出“生态亲海”倡议:查潮汐看海况,安全近海;捡垃圾清塑料,新潮探海;不乱挖不带走,文明观海;拍照片细观察,生态亲海。倡导公众“赶海”活动从向大海索取食物的传统方式,转向观察和记录有趣的海洋生物的“生态亲海”,让“赶海”成为一种更好的认识海洋、感受海洋的新体验。
这份《生态亲海倡议书》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发起的深圳山海连城自然教育联盟微信公众号上“首发”之后,很快得到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前海检察院”)官方微信号的响应和转发。
“这次26家单位跨省、跨市联合倡议生态亲海,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发声,这里程碑式的联合,将更好地实现人与海洋之间的良性对话。”前海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新深度唤醒”(Awaken New Depths),旨在唤醒社会各界对海洋的理解、同情、合作和承诺。“做生态亲海的实践者,保护海洋,深圳在行动!”
6月8日当天,前海检察院牵头举行“世界海洋日”系列活动。其中,联合大鹏新区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和办事处等主管部门和志愿者,在坝光银叶树湿地园等红树林湿地较为集中的区域,共同清理岸线的海洋垃圾,并同步开展海洋检察普法宣传活动。
■专家建议:了解和认识“潮间带”
“‘赶海’成为遛娃、减压的都市人新时尚,因为它刚好满足了人们对于海洋及其生物的好奇心和热情。”环境科学博士,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总干事刘毅多年来专注滨海区域的生态保护,他所参与编写的《我们赶海去》系列图书深受读者喜爱。“但人们可能并不了解,过度赶海、扎堆赶海等一些不当的亲海行为,会给潮间带生物生存带来极大影响,甚至会破坏滩涂生态环境,给海洋生态修复带来不可低估的危害。”
刘毅补充说,“大家赶海的区域称为‘潮间带’,它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地带,是潮汐可以影响的、平均最高和最低潮位之间的地带。我们熟知的沙滩、礁石、红树林等,都在潮间带区域。”他表示,深圳有很长的自然生态海岸线,尤其在大鹏半岛,潮间带的淤泥区、沙滩、礁石区、红树林、珊瑚礁等类型都有,滨海湿地非常多元,生态都保护得很好,生物多样性很丰富,这是深圳非常宝贵的“生态财富”。
据了解,2022年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便提出了要“科学赶海”。“但无论是科学赶海,还是生态亲海,都是倡导从索取食物为目的的传统赶海模式,转化到更可持续、更符合生态友好的亲海方式。”多次在坝光湿地园开展潮间带公众科普活动的刘毅表示,“我们可通过‘潮间带’课堂,示范一些海洋友好的行为,引导公众从抓螃蟹、挖沙子,转向观察和记录有趣的海洋生物,同时科普哪些生物不能干扰,观察完就要放生;对于海滩上的石头,你要轻轻翻开,观察、拍照之后,再轻轻地复原……”
“赶海首先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保护区内要禁止赶海;二是非保护区内赶海应该先评估生态承载力。”刘毅表示。
■温馨提醒:在保护区内“赶海”造成破坏将受罚
在坝光湿地园海滩入口处,竖立着2023年5月11日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制作的《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宣传牌。“尊敬的游客朋友,您已进入大鹏半岛市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海域属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保护区),请您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文明参观,切勿破坏生态环境。”
从宣传牌内容还可以了解到,坝光片区属于广东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部分滩涂属于深圳市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根据《广东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禁止违反规定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砍伐、放牧、猎捕、捕捞、采药、开里、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而根据《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在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禁止非法捕捞、采集海洋生物及其他任何有损保护对象及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处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深圳正在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红树林中心。业界人士建议,在开展生态友好的亲海行为倡议的同时,深圳还可以在生态赶海的宣导标准、监督甚至是立法等方面,开展更多先行先试的探索。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