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两岸交流30周年,也是琉璃工房创立30周年。11月9日,琉璃工房的两位创始人张毅、杨惠姗在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举行“一心一艺”讲座,讲述如何坚持民族文化的创作,传递中华文化之美。分享这30年来的文化学习、文化观察与文化感悟。
张毅曾经是上世纪台湾的“新电影浪潮”中的中坚力量,导演《玉卿嫂》等多部经典影片,而杨惠姗则是台湾家喻户晓的演员,她曾连续两年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金马奖之后,两人不拍电影做琉璃,从最开始对技法的全然无知,欠债7500万新台币,到今天成为华人世界最大的琉璃艺术与文化品牌,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从那样一个沉重的世代走来,张毅与杨惠姗1987年成立第一个琉璃工作室的时候,就沿用了中国汉代以来对玻璃的称呼,将“玻璃”定义为“琉璃”,除了强调对思想和情感的自我定义和期许,更强调了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1996年,上海琉璃工房创建。上海成为张毅与杨惠姗发展中国琉璃的重心。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国际视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琉璃”概念为国际认知。
每一年,杨惠姗和张毅分别在台北和上海度过一半的时间。杨惠姗说,台北的工作室就在淡水,家就在淡水河口,对居于江海之畔的上海很是亲切。作为一个开放的港口,这里的环境,让人感觉不到隔阂,全无异乡之感。
张毅和杨惠姗认为,中国的玻璃艺术,应该有中国人的语言和民族情感。“我们深信用琉璃创作, 才能够表达我们对生命的思想和情感。”张毅说,民族文化只有一个,不存在两岸之分,他们追求的价值和观念,就是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文化,更希望让人们因此来到大陆,了解到大陆现在的发展和成就。
见习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