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新闻日志25|于艰苦处磨砺 于无声处倾听

读特记者 翁惠娟 /文 谢坤 翁翁 /图
2017-11-09 13:31
摘要

难忘老乡,难忘的是艰难中的坚韧,让我们明白了脱贫之不易。

第二十五天 9月27日

地点:宁夏固原市西吉县

27日,我们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我成功贷款100万元啦”。罗曼沟村村主任安发银告诉我们,27日,他和村民们一起去申请了国开行贷款,有8个人当天已领到了贷款,安发银的贷款金额最多,有100万。有两个村民贷到了50万,另外5个的贷款是在10万-30万之间。拿到100万“巨款”,安主任既欣喜也感受到了压力。对于未来的生活,对于如何用好这笔钱,他也开始了憧憬和设计,热情地和我们商议着……

28日,就要离开罗曼沟了,想着这近一个月来的点点滴滴,看着老乡们从陌生到熟悉的脸庞,有不舍,有留恋,也有种种感动在心头。

25天,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白驹过隙。当连续25天置身于遥远的中国大西北,居住于黄土高坡上的一个回民小村庄,和当地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时,这段岁月,怎能忘怀?

固原,是习近平同志三次考察的地方;深圳中青班的“三同”,是总书记点赞的模式。作为深圳市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的记者,有机会作为中青班的一员脱产参加培训,来到了遥远的宁夏固原,在这一个月里,我可以做什么呢?

出发之前,我就做了计划,希望以新闻记者的视角,潜心感知,用心体会,留心观察,挖掘有价值有意义的人和事,真实呈现出来。它或许会是当地国情民情的客观展示,或许是固原脱贫攻坚路上的生动故事,或许是深圳中青年干部党性锤炼的原始记录,或许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

于艰苦处磨砺,于无声处倾听。带着思考去,满载收获回。在这一个月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六万字的新闻日志,不仅仅是一段珍贵难忘的记忆。在最贫困的地方,与最淳朴的民众相处,仰望最迷人的星空,我深深明白,从脱贫致富到全面小康,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以实干兴邦,让梦想成真。

弯下腰来劳动,更能理解什么是艰辛

走进罗曼沟之前,对于贫困,我并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

罗曼沟,有着浪漫的名字,这里的贫穷、落后却让人触目惊心。

这里严重缺水,村民的家里都没有自来水,用的水基本就是水窖里收集的雨水或打上来的井水,要不就是一桶桶买回来的水。因为缺水,村民们用水极其节俭。在这里,洗澡成为奢侈的事,我学会了用三分之一杯的水就把牙刷干净了,用小半脸盆水就把头发洗好了,三个女学员一天只用半水桶的水洗漱。

这里村民们基本一天就吃两顿饭,每天有大量田间劳作,玉米、土豆、馍馍是主食,很少能吃到肉。因为这种只求温饱、单一简陋的饮食习惯,村民都比较清瘦,孩子们也多病,小小年纪就生重病、残疾的案例不少,让贫困家庭雪上加霜。

生活艰苦,村民们的劳动量很大。我们三个女学员住在村主任安发银家里,他家里养着三头牛、60多头羊,有几十亩地,他既要忙村里的工作,又要忙农活,妻子既要忙家务,还要喂牛羊,十分辛苦。

安主任家的牛羊主要食用玉米秆。每两天,安主任就要找人一起砍一车玉米杆运回来。我们帮着准备饲料和喂养时,才知道有多辛苦——

一卡车玉米杆有几百斤重,要一根一根地放进搅拌机里粉碎。我们帮着他把玉米杆一根根放到搅拌机里,机器旋转着,迅速把玉米秆搅成了碎片。机器质量不好,经常被玉米棒子卡住停机。所以只能小心地一根根粉碎,通常要忙上一个多小时。之后,我们用箩筐把玉米杆装起来。一筐有几十斤重,女学员一个人根本背不起来,要两个人一起扛到了羊圈里。一车玉米杆粉碎后只能装八大筐,一天用掉四筐。每两天,这繁杂的活就要重复一次。

在老乡家里,我还帮忙做饭。用的是柴火灶,难以控制火候,房间里油烟弥漫,被呛得连连咳嗽。做饭后浑身油烟味,又无处洗澡,只好学会和“香喷喷”的自己握手言和。有一次,我一口气做了四个菜,西芹炒牛肉、辣椒炒鸡蛋、白菜烧豆腐、蒜苗牛肉丝,被大家一扫而光。

在罗曼沟和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切地感受到了民生多艰、生存不易。在三同期间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激起强烈共鸣。七年经历,让习近平真正真切地了解了国情民情乡情村情,了解到了百姓的冷暖和甘苦,也培育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坚定了他为百姓办实事的信念。近几年,他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很了解农村、很懂农民。

“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真切了解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只有在基层吃过苦,懂得百姓的酸甜苦辣,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才能有正确的工作方法,真正为他们做实事做好事。

静下心来思考,更能了解什么是实际

在罗曼沟,我看到了最美的星空。一次次仰望着璀璨银河,一次次的惊叹沉醉,也在仰望中思索,这里为什么贫穷,如何改变?

在和多位村民、乡村干部交流后,我对这里的贫困根源做了个分析——

从“天时”看,这里十年九旱,雨水分布不均,而且是“卡脖子旱”,在庄稼结穗时干旱缺水,庄稼的产量和质量都严重受影响。进入9月下旬了,地里的土豆还开着小白花,如果夏季雨水充沛,土豆早就进入收获季了。

从“地利”看,这里地处黄土高原的东部,海拔有1900米,沟壑纵横,地无三尺平,可种的作物不多,也难以开展大规模的种植养殖,效益短时间内难以提升;

从“人和”看,老乡们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大多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50岁左右的90%是文盲,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科技都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村里人出去打工都只能做苦力,有的年纪轻轻手指头都变形了,非常辛苦。村里曾组织驾照培训班,100多人报名,有考试资格的只有17个,不少人连表格都不会填。

正因如此,罗曼沟的贫困根深蒂固。为了脱贫,移民也许是最好的办法,但村民们大多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条件再差再苦也故土难离。

老乡们淳朴,却相对保守。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友善包容而平和,饱含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的深情。由于教育的缺失,技能的匮乏,他们没有勇气走出去,即使年轻人外出打工,也是到生活习俗相近的新疆、内蒙、甘肃等地,世界的精彩、广阔的天地,于他们还是未知的、陌生的,望而却步的。

老乡们善良,却有点僵化。他们对学员热情坦诚、内心纯良,却又约束于当地的传统习俗与思想,比如重男轻女、巨额的婚嫁聘礼、对教育的轻视。此外,他们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难以在现代社会中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老乡们有脱贫致富的意愿,也有脱贫即安、唯利是图的问题。既渴望走出贫困,过上好日子。在面对利益时也会有争夺,比如在定哪些人是贫困户时。他们在日子改善之后也会安于现状,甚至无所事事。脱贫致富的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们明了:黄土高原,给了习近平一段特别而珍贵的人生经历,让知青们在磨难中,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给了他无尽的智慧、胆略和勇气。

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我们认真参加“三同”实践锻炼,真正地融入到农户中,融入到劳动里,也在这种融入中体验最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和劳作。在仰望星空中,我们也开始静下心来思考,慢慢明白了群众是什么,实际是什么,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俯下身来交流,更能明白什么是民意

在劳动学习之余,我做得最多的事就是采访调研。

采访对象包括——村民、村干部、乡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脱贫致富带头人、教师学生等。20多天,我坚持每天写一篇新闻日志,不管多晚回来,我都会一鼓作气,坚持把当天的所见所闻写下来,有时甚至写到12点。日积月累,我写下了《倾听——固原“三同”新闻日志》26篇,近6万字的记录。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到宁夏固原时说:“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 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

那么,罗曼沟的情况如何呢?

俯下身来交流,更能了解什么是民意。在波澜壮阔的时代,个人命运在宏大叙事的背景下难以留下痕迹。新闻日志所记录的,多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普通干部,在平等的沟通、坦诚的交流中,了解民情民意民生。

在倾听中,听到了他们对变化的感知,对党和政府的感恩。

70岁的村民安天宝说,西海固一带是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给大家带来不少实惠——今年每户就有3200元的土地化肥补助费;危房改造的费用让大家住上了宽敞的新房子;今年儿子安兴平还申请了无息贷款4万,买了几头牛;自己还享受低保,从2014年开始,每年有1920元……

60多岁的安发海动情地说,真的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开展的精准扶贫,让我们山区通了电,通了路,我们的新房子也盖起来了。不仅是我一个人说好,全国各族人民都要感谢总书记,感谢共产党!

在倾听中,听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村主任安发银最大的牵挂就是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小儿子小斌。可喜的是,安主任刚成功贷款100万元。有了资金支持,如何用好这笔钱,尽快致富奔小康呢?他算了一笔账,100万的贷款,利率加担保费,大概年化率是6%,意味着这笔为期两年的贷款需要支付利息和担保费共12万元。他说,准备用这笔钱扩大养殖规模,新建1000平米的牛棚,再买来60头牛,请专家指导科学养殖……尽管有压力,但从他的话语里,感受到更多的是振奋,是希望,是蓄势待发。

刚考上大学的女孩安思梅有着坎坷的求学经历,曾因为要交费8元在父亲面前痛哭一场,高中三年基本靠吃最便宜的方便面度过。在罗曼沟,绝大多数女孩都只读一两年书,早早嫁人。幸运的是,她有一个虽然不识字却特别明事理的母亲,硬是在举步维艰中培养出了安思梅和姐姐两个女大学生。18岁的她,有着即将走出大山的兴奋和忐忑,梦想着以后当老师,还想着要在村里给娃娃们办一个图书馆。从她身上,看到了大山沟里女孩的坚忍不拔,看到了梦想的力量。

在倾听中,听到了他们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对未来发展的规划。

马莲乡党委书记魏廷锋前不久陪着考上天津财经学院的女儿去了趟天津。这次出门,外面世界的种种新变化,让他惊喜又困惑。在天津,他兴致勃勃地体验了高铁、地铁、共享单车、微信支付,感受这些代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新发明新产品。目睹这一切,再想想村里人的素质,他满是担忧。他期待着乡村里的干部也可以出来走一走看一看,期待着村干部和村民的素质可以有所提升。

距离2020年就剩下3年了,完成脱贫奔小康的任务还挺艰巨。魏廷锋和我们介绍了乡里将打造富民强乡经济繁荣的新引擎——创新打造金融示范乡、做大做精产业发展,还要深化“两个带头人”工程。在座谈中他说,“弘扬长征精神,打赢脱贫硬战,决不让一人在脱贫攻坚中掉队。”在聊天时,他说,“我们都是凭着责任心和良心在工作,希望可以多想些办法,带动大家走出贫困”。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一个月转瞬即逝,在这段弯下腰、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听实话、动真情的日子里,我通过劳动和调研,访谈与文字,触摸社会转型中一个贫困村的温度。曾经陌生的西北小山村,让我深深眷恋。

难忘老乡,难忘的是艰苦中的坚守,让我们懂得了民生之多艰。

难忘老乡,难忘的是艰难中的坚韧,让我们明白了脱贫之不易。

难忘老乡,难忘的是艰巨中的坚强,让我们看到了致富之希望。

一个月的“三同”,我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更知道珍惜所有,更明白了什么是实际,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脚踏实地,也深深懂得,唯有仰望星空,才能脚踏实地;唯有担当奉献,才能有所改变;唯有孜孜不倦,才能无怨无悔。

编辑 李宇婷

(作者:读特记者 翁惠娟 /文 谢坤 翁翁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