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普及绿色低碳相关知识,5月13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联合大鹏新区教育和卫生健康局、葵涌第二小学以“学低碳、当先锋”为主题,开展了低碳系列课程第一讲——滨海文旅废弃物再生利用,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课堂教育及实践。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旅游目的地,大鹏新区每年吸引超千万人次游客赴赏山海之美,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塑料、橡胶、木制品、纸制品、金属等滨海文旅废弃物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潜力。“大家平时在海边游玩的时候,有没有留意海面、沙滩哪种类型的垃圾最多?”低碳课堂上,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回忆滨海旅游的经历,围绕“双碳”目标、低碳行为、滨海废弃物再生利用等内容娓娓道来。“7到8个回收的塑料瓶经过清洗、粉碎、熔化、造粒、纺丝等流程,就可以重新制作出一件衣服。14个废弃塑料瓶就能制成1把雨伞,可以减少1.76千克二氧化碳排放。”在科普回收塑料瓶再生利用的短片中,学生们对碳减排碳普惠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滨海文旅废弃物再生利用低碳课堂。
同时,以100%再生纸浆制成的种子明信片为契机,让学生们写下自己对低碳的认识和寄语,生态环保理念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种子明信片上的低碳寄语。
用滨海废弃物在画板上勾勒会是什么样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发挥对低碳的想象力,以小组形式明确剪、画、涂、贴分工,用贝壳、塑料袋、塑料瓶等海边拾捡的废弃物合力画出海洋、沙滩、深圳天文台、大鹏所城等形象,描绘出一幅人海和谐、美丽共生的“零碳创意画”。
滨海废弃物再生利用制成“零碳创意画”。
作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大鹏新区历来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发布全国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相关地方标准《海洋碳汇核算指南》。该指南可为相关部门自主开展碳汇盘查和第三方机构开展碳汇核查提供支撑,助力于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摸底。
二是编制全国首个区县级减污降碳指数。该指数由环境质量、碳排放水平、减污降碳增效协同耦合度、治理路径协同度和公众参与五个目标层面构成,实现了从源头到治理的全过程评价。根据核算结果显示,大鹏新区2022年度减污降碳协同水平优良,较2021年度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得分提升约3%。
三是出台全市首个文旅企业减污降碳指引。从文旅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出发,从文旅从业者角度提出50余类、300余项减污降碳方法,指导开展用电量、采购物品、废弃物产生量三个维度的成效评估,推动文旅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四是深化打造近零碳排放区试点。推动坝光社区打造高人口密度的典型近零碳社区试点,中广核大亚湾核电基地打造核电+可再生能源近零碳区域试点,不凡帝范梅勒糖果(深圳)有限公司、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分别打造“工业废水委托处理+活性污泥资源化利用”、基于LNG冷能利用的近零碳企业试点。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已落地我国首个LNG冷能养殖示范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800吨。
降碳正当时,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将围绕应对气候变化重点任务,深化探索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形成节能、降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助力大鹏新区“双碳”目标实现。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