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新闻日志24|两个月就晒得黑黝黝的第一书记

读特记者 翁惠娟 /文 谢坤 翁翁 /图
2017-11-07 21:35
摘要

收割机明年主要服务于本村,等青贮玉米推广之后,种植面积增加了,村民们的青贮池多起来了,这个收割机合作社就可以创造更多的效益。

第二十四天  9月26日

地点: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马莲乡罗曼沟村

今年7月17日,固原市委组织部的张浩伟来到了罗曼沟村,成为这里的第一书记。才两个多月,他已经晒得黑黝黝了。

“这70天,我主要是走村串户,了解老百姓有什么需求,村里有什么问题,再找解决的办法。”2007年-2010年,他在固原市的原州区工作了3年,对农村比较熟悉,和老百姓沟通有经验。这次,当市委组织部承担起对口帮扶罗曼沟村的任务后,张浩伟被委以重任。

“来到罗曼沟村后,发现这里特别落后。当然,发展空间特别大。”张浩伟说,归纳起来,罗曼沟村存在的问题包括,人的问题、事的问题、物的问题。人,主要是人的文化水平低;事,主要是制度,党建制度没落实到位;物,主要是基础设施存在问题。

罗曼沟村,就是西北贫困村的缩影。村两委委员的学历低、站位低、发展能力较弱,眼界也不开阔。如何提升?张浩伟已有了计划,准备带着村两委班子到一些合作社去参观调研,开拓眼界。现在,固原一带有些村的中药材种植、冷凉蔬菜的种植都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值得学习。他们还准备到西吉县的林业局去看看,看能够种植经果林,比如山楂、核桃等。

“我们村还想尝试种植花椒,增加利润和土地的附加值。目前,我们已在联系企业,动员村里百姓来种植。以前,村里有人种过,现在,也有村民特别期盼种花椒,兴趣很大。罗曼沟这地方种花椒特别适宜,可以在房前屋后先种几株,产量好一公斤可以卖到100元。”他说,先试点,有了效益,村民们也懂得管理之后,再去推广。

罗曼沟村的自然条件不好,这里的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糜子等小丘杂粮的效益都比不过玉米和马铃薯,“今年七月之前很干旱,之后才有雨。玉米算是丰收,产量已经达到村民的期望值。”张浩伟希望,从今年开始可以减少小丘杂粮,增加压膜玉米。罗曼沟村的牛羊养殖主要以玉米为饲料,现在村里的牛存栏量都近500头,扩大养殖的话,增加100头牛,就需要增加玉米的产量。

他算了一笔账,村里有5900多亩,荒地有600亩,荒地平整后,可以增加近600亩地,会动员百姓租出去,用来种植青贮玉米。青贮玉米,是把玉米和玉米秆切碎之后用盐腌起来,放在青贮池里,这种玉米口感好,而且一头牛一年只需要3亩地的青贮玉米,而喂养普通玉米需要5亩。这样,一头牛节省两亩地,全村可节省800-1000亩。青贮玉米早就在其他村开展了,但是罗曼沟村的规模小。县农牧对青贮玉米池有补助,一立方补贴90元,希望可以尽量推广开来。

现在,村里还有1100亩的退耕还林地,归村集体所有。按照相关规定,林业部门基本要求在退耕还林地种山桃。山桃的成活率比较高,主要用于生态保护。等林业系统种了山桃之后,归村集体所有,可以分给一些低保户、残疾人、兜底贫困户、建档立卡户等,根据贫困情况按不同比例分发,由他们自行管理。一般来说,一棵树有100元的收益,一亩地可达1000元,3亩就3000元。如果贫困户一户有3亩的话,管理得好的话,每年至少有3000元以上收益。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种红梅杏的效益会更好。红梅杏的口感特别好,颜色也很特别。太阳照射的那一侧是红的,另一侧是绿的,等成熟之后,就变成一边红一边黄。红梅杏一棵树的收入有5000元”,张浩伟说,这两天,他要赶紧跑一下县里、市里的林业部门,争取果树种植项目的立项,争取资金的支持,或者争取树苗的补助。今年,罗曼沟村是销号村,现在是9月,明年的农牧系统计划已经开始规划了,如果把这个补助项目列进去后,明年就可以实施了,顺理成章。

打造好村里的四个合作社,也是张浩伟的一个奋斗目标。

村里现有四个合作社,村支书和村主任各一个,三组还有两个,但目前运作得并不理想。张浩伟说,他想先把规模做起来,包括玉米、花椒、土地、农机具作业合作社,作为村集体的合作社。比如农机具作业,计划购买压青贮玉米的大型收割机,让村部每人入股,先筹集10万基金,再分成股份。收割机明年主要服务于本村,等青贮玉米推广之后,种植面积增加了,村民们的青贮池多起来了,这个收割机合作社就可以创造更多的效益。

养殖方面,村里已制定2018年的养殖计划,提出将建设养殖示范村,明年争取户均养牛5头,人均一头。村里还将出台一个扩大养殖的奖励办法,明年,建档立卡户的产业补贴没有了,可争取帮扶单位的支持,给扩大养殖的老百姓一些奖励。

此外,罗曼沟村还将深化两个带头人工程,带大家出去学习,增强致富意识、市场意识,进一步唤醒大家脱贫致富的发展意愿。目前,村里还争取到了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扶持,每个带头人可以获得10万以上的贷款。每户3-5万的妇女创业贷款也正在推进中。

在冬季农闲季节,将加强冬季大农校的培训,请来专家现场教学,提升村民的种植技能和科学养殖的能力。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翁惠娟 /文 谢坤 翁翁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