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传刚 通讯员 杨义成
2024-04-30 11:1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续)

4月21日,由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主办、《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协办的“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3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深入探讨。4月23日,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已刊发10位专家在此次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本期继续刊发其余6位专家的发言摘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

创新文化助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文化新质生产力”至少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二是创新文化赋能科技创新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

创新文化可以为现代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创新活动前面还有创新文化,有了创新思想之后,才有后面的创新行动和发展。科技创新体系承载着创新文化的培育,创新文化决定了创新科技的发生和发展。创新文化力是引领支撑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根本、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

深圳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或者企业为主导地位、政府呵护创新、全社会拥抱创新的创新文化。“企业-社会-政府”共同构建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体系,崇尚创新、呵护创新、拥抱创新,想创新、敢创新、善创新的氛围浓厚,这是深圳科技创新的一个核心关键。

先进生产力往往在最适宜的文化环境里实现突破。深圳的实践表明,创新文化可以为现代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建议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友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在全社会倡导尊重人才、勇于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童祁:

互联网企业应持续推动文化科技融合

互联网企业应持续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专注内容创新创意,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消费新领域,践行可持续发展和文化责任。

文化科技构建数字化工具箱,是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工具和动力引擎。文化科技为文化产业催生新应用、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文化产业通过应用大语言模型、数字交互引擎、语音合成、图像视频生成等最新文化科技成果,形成技术聚合,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和分发效率,拓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边界,使得文化内容创作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辐射多元社会场景。

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文化表达的新形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代表,迅速触达全球受众。文化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文化+”将在当下数字化社会建立广泛连接,持续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公众文化生活水平,助力中华文明的活化传播与创意表达。

广东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袁侃:

新质生产力下深圳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

文化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内涵的知识性、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产业布局的虚拟化、产业组织的扁平化、产业创新的基础性以及产业政策的平等性等方面提出了全新要求。

深圳在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上仍需解决总体布局节奏较缓、区域发展不均衡、支撑要素生态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深圳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上应推出一系列创新方法和措施。

一方面,全面推进以数据创新为动力引擎、通信网络为坚实基石、数据算力设施为核心支柱的数字基础设施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聚焦突破那些对数字创意产业安全和战略能力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关键产业、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及基础设施的瓶颈限制,从而确保我们在未来的战略竞争中稳操胜券。

广东振远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振运:

城市演艺是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

当前全国自上而下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而城市演艺是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

城市演艺创作的六维创新包括:第一,文化科技演艺的出现,是城市演艺理念的创新,可实现文化数智化发展。第二,室内外文旅演艺的出现,是城市演艺空间的创新,可实现文化多场景营造。第三,“1+N”多元演艺的出现,是城市演艺集成的创新,可实现文化多元化呈现。第四,互动式体验的出现,是城市演艺观演的创新,可实现文化互动式叙事。第五,文商旅综合收益,是城市演艺运营的创新,可实现文化高效益转化。第六,文旅演艺的数字营销,是城市演艺营销的创新,可实现平台化数字营销。城市演艺发展的五大要素:文化为核、剧本为王、科技为翼、产业复合、运营制胜。运用市场思维、市长思维与运营思维,借助数字营销,以做好城市演艺的运营传播。

一部城市演艺IP的发展史,是一部文化、创意、科技、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创新史,是一个艺术家、制作者、投资人不断追求创新,不断告别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破到立,从创到变的过程。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温雯: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互动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关系可从三个层面来探讨。

一是立足“保护”,着眼于文化基因与文化内涵的传递与传承。新质生产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时代环境,数字技术、智能技术、通信技术等为文化基因的提取与保存、文化内涵的传递与传播提供了新方法、新平台和新渠道。

二是立足“创新”,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的互嵌与交融,积极推动文化新形态、新业态、新动能的不断生成,通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是立足“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包括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在“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下,以新质生产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推动睦邻友好、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在“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下以人民为中心,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多层面的互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实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宗祖盼:

理解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两个维度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理解:一是新质生产的文化力,主要是指文化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是对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关怀”,包括文化如何涵养、催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让新质生产力更有人文内涵,关注人的需求,进而促进人文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二是文化的新质生产力,主要是指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文化创新发展,特别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文化新内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中的应用,形成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不同类型的文化行业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不一样。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要特别注重那些存在“成本病”的文化服务领域,如演出、展览等。新质生产力能否推动这类文化行业转型升级,摆脱传统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关键在于对文化生产要素进行创新配置,引入新的科技手段和新的市场主体,转变经营思维和模式,实现文化生产力的突破跃升。

编辑 刘彦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叶志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传刚 通讯员 杨义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