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刀不老蒋子龙
​吕学勇
04-29 15:56

春末时节,深圳的簕杜鹃过了铺天盖地的盛花期,却依然一簇簇、一丛丛开得像团团炽焰。这一个周六,福田图书馆门前木棉树已红花落尽,片片新叶青翠欲滴。馆内负一层的报告大厅里人气爆棚,又一期“穿越世纪的目光”系列讲座即将开启。

下午3时嘉宾入场,主持人王海东陪伴着一位老者走上了讲台。老者高高的个儿,精神矍铄;他右手拄着拐杖,脚步却很平稳,左肩上还挎了个大黑方包。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他就是著名作家蒋子龙先生,38岁时创作中国改革文学的开山之篇《乔厂长上任记》,如今已高龄八十有三,仍笔耕不辍。细心的观众大概会留意到蒋子龙无论行还是坐,都将腰杆挺得笔直,哪里像耄耋老人?



供图:吕学勇

“穿越世纪的目光”是福田图书馆推出的名家对话讲座活动,以中国文化领域杰出而健在的长者为阐发对象,倡导经典文学阅读。该活动始创于2016年,最初策划了4期,主题人物周有光110岁,杨绛104岁,叶嘉莹和黄永玉92岁,皆为成就斐然的文化精英。“穿越世纪的目光”名家讲座,有如抢救濒危珍稀物种的紧急行动,旨在向深圳读者介绍这些文化老人的背景、经历及著述,以传承他们的精神、智慧和思想。4期讲座均告成功,深受欢迎,于是“穿越世纪的目光”系列持续了下去。到2021年底,该系列讲座已举办23期,成了福田图书馆的特色文化品牌。美中不足的是,因文化长者年事已高,本人很难到场。全部25期讲座中只有3位主题人物光临现场。蒋子龙亲临今年第26期“穿越世纪的目光”名家讲座,成了第4位与观众见面的主题人物。

蒋子龙是河北沧县人,打小便与文学结了缘。那时的乡村冬天农闲,没什么娱乐活动,晚上一片漆黑;大家都聚到二婶家,听表哥读小说。蒋子龙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1953年,表哥考到天津读书,他便接替表哥给大家读小说。一开始读得磕巴,遇到生字总要停顿。听众兴味正浓,大喊:“意思知道了,赶快往下读!”慢慢便读顺畅了。他给乡亲们读了《三侠剑》等武侠小说,自己最大的收益是把读者留在了潜意识里——心中有读者。日后写小说,他也一直在乎读者的感受,时时都在思量:“这段文字人家喜欢不喜欢?”仿佛读者就坐在跟前听自己读作品。


供图:吕学勇

从1957年开始,他读了大量文学作品。第一次投稿是在入伍后的1962年,《西瓜熟了》写海岛上的部队生活:一海军潮汐兵、一空军气象兵和一陆军雷达兵在岛上值岗。没有土,他们每次离岛探亲都要带回一包土,放进礁石垒成的小窝,又在窝里种了蔬菜和西瓜。这一篇虚构的小说投给了《人民海军报》,却被当成报道真人真事的通讯发在报纸头版,招致战友们和政治部干事非议他“瞎编”。于是他不再投稿,直到复员前才写了另一篇小说《新站长》,发在1965年《甘肃文艺》第5期。

他复员回到天津原厂,因能写而被指定为厂长秘书。10年后的1975年,他列席一机部在天津召开的抓经济大会。恰巧《人民文学》筹划复刊,老编辑许以专门到会场找他约稿,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应运发表,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他的生活因此几经波折。1979年他被恢复代理车间主任的职务,负责生产。他一心干实事,却面临困境和各种阻力。这时《人民文学》又来向其约稿,他便写下《乔厂长上任记》袒自己的苦恼和理想——“如果我当厂长,就会那样干!”

嘉宾中的教授南翔,是“穿越世纪的目光”系列讲座的策划人。他深情回忆1978——1982年间读大学时,蒋子龙作为改革文学的领军人物,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作品;读那些作品及更早的《机电局长的一天》,特别有感受。为什么对这类工厂小说更有兴趣?除了教授曾经当过7年铁路工人,还因蒋子龙作品中大厂人物的改革魄力深深打动了他,在那时是一股特别鼓舞人心的力量。

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李建军,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蒋子龙作品的特点:人性的复活,生活的繁复,向往并追求“美好”,点燃读者内心的风格……他尤其褒扬蒋子龙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凭自己诚实的、认真的、坚持的努力一步步向上攀升,其长篇小说《农民帝国》已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是他自己的高峰,更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南翔也称赞《农民帝国》通过一个人物的命运、一个家、一个村还有一群人物的形象展现出中国农村几十年的变化。

蒋子龙把燕赵之风带到了报告大厅:质朴热情、清新明快、充满力量,使人感到亲切。互动环节,听众问及下一步写什么?他诙谐回答,留点悬念不是更好吗?

耄耋之年的蒋子龙宝刀不老,我们期盼他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见习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

(作者:​吕学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