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英雄 31期 | “我无法抗拒独一无二的深圳”
晶报记者 谢晨星
04-19 06:37
收录于专题:城市英雄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她曾是一名政府公务员,也曾是名噪一时的时政记者,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问深圳时写下整版报道,也曾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后,在报社的总体策划安排下,与其他四位同事组成特派小组,两次赴港驻扎采访,完成了驻港部队以及多位香港知名人士的独家专访报道;她还曾从事过音乐教学,做过企业高管。如今她更为人所知的是她的作家身份,继去年推出长篇非虚构《筑梦人:我的祖父祖母》获好评后,今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云门鹅踪》,新书甫一问世就入选全国新书首发中心的首发月榜。

她就是李瑶音,她丰富的职业经历,让人不禁感慨,原来早在三十年前,就有人将“跨界”玩得“风生水起”。

▲1993年9月,李瑶音(左二)在香港拜访艺术大师刘海粟和他的夫人夏尹乔。

每个岗位都离不开技能——写

“在最年轻的时候,遇到了好老师好前辈,受到了严格训练和谆谆教诲,我得以较早地跨入文坛。”早在1981年,李瑶音就开始发表作品。

1992年,李瑶音从杭州的新闻单位调入深圳市政府办公厅,1993年参与筹办《深港经济时报》,1995年调入深圳特区报社。作为时政记者,她必须把政府的各类决议决策及时地发布出去,把历史赋予深圳这座城市的特殊使命给出准确的解读。

无论是公务员、记者还是作家,李瑶音表示,每个工作岗位的变换都离不开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能——写,“写新闻、写文件、写报告……一个‘写’字,让我品味了人生酸甜苦辣,体验了很多人接触不到的角色转换经历。”

李瑶音说,如果非要定位,我的主要职业应该还是记者,当年从杭州调入深圳前,已有多年的记者生涯历练,是年轻的省作协会员。假如不做新闻记者,那么就有可能关上门做专业“坐家(作家)”,只写小说的那类。然而,记者生涯是丰富多彩的,在工作中品味人生百味,目睹世间风云,感受不一样的精彩,这一切都随着祖国的脉动而延伸而扩展——从最初个人成长的角度讲,我是幸运的。

这份幸运是如今的记者们少有体会的,几乎一夜拔地而起的深圳,不时有各国元首来考察。“他们对中国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予以极大的关注,而他们的到来也折射出深圳在国家版图上的耀眼亮色。在这亮色中,记者就像一个无法停下来的陀螺,始终出发在路上,用笔用键盘,敲打出一篇篇富有时代气息的报道。”李瑶音如是说。

2002年5月23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旋风般访问深圳,时任晶报记者的李瑶音获得了珍贵的采访机会。媒体定位、受访者身份不同,采写的方向也会有变化。李瑶音需要把之前严肃面孔的时政新闻变成活泼有趣、万花筒般的接地气报道,让读者有更多的阅读快感。“作为现场目击者,从克林顿走入大厅那一刻起,到最后钻进轿车挥手而去,其间一些精彩的片段,可是历历在目啊!把那些有趣的花絮捡拾起来,不就可以串成一组可读性很强的新闻珠链吗?”

以作家身份进入媒体的李瑶音发挥了自己的文笔特长,让克林顿旋风般访深的报道以独家视角鲜活呈现出来。

好记者背后是扎实的编辑力量

让李瑶音感怀至深的是,每当一个成功的报道引起众多关注时,那幕后扎实的编辑力量不能不说起着重要作用。

以作家身份进入媒体从事记者职业的李瑶音,要求自己采写的新闻以活泼生动见长。有次,一位某国的市长来访,照例,当地市长会见。通常情况下,一两百字左右的短讯即可交差。可她发现两位市长谈得十分融洽,且不失幽默,双方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重要的是,双方的谈话透露出关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信息。

这时的李瑶音又跟自己较劲了,她放弃了简单的例盘菜做法,而是以不浪费资讯为原则,以《市长的笑声》为题,写了篇500字的小通讯。当时负责时政新闻的部门主任看后对稿子大为赞赏,他说,这样的写法突破了外事新闻死板的套路、框框,读者看了有嚼头,而且,每个字就像钉子一样拔不走。总编室则在头版醒目的位置安排了这则小通讯,打破外事简讯的规格,带着读者期待的信息翅膀,飞入千家万户。

▲李瑶音采访台湾女作家三毛时的情景。

深圳城市形象在眼中幻化过无数次

从1995年到2006年,十余年间,李瑶音在时政记者的岗位上瞭望、聆听、见证、记录着深圳,在特区前进的步伐声中,感受着城市如春笋般飞长的拔节声,感受着祖国的脉动。这段工作经历,也让李瑶音在日后的写作中,为可以浓墨重彩的深圳篇章作出周密的谋篇布局。

《云门鹅踪》从讲述晚清与民国时期那风雨飘摇的苦难岁月中坚守家国情怀的护宝英雄故事开始,到改革开放后新生代的自觉护宝行动,全书从第六章开始有了发生在深圳的故事,书中的第四代代表人物在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开启传承使命的青春年华。

李瑶音说:“《云门鹅踪》书中关于深圳这座城市的硬件建设着墨不多,但对深圳城市的内涵,对推进整个国家改革开放所起的作用,有笔墨触及,说了我想说的话。”

她说,深圳的城市形象,在眼中幻化过无数次,因为它总是在创新、在建设、在发展的路上。她记得自己刚到深圳时,深南大道旁的上海宾馆再往西去就像郊区了,从这里去蛇口乘坐的是摇摇晃晃的中巴,没有公交车。蛇口最早的企业大多数是“三来一补”服装公司,其中最大的丝绸服装公司由浙江省投资,其他服装企业也是浙江人居多。时至今日,深圳高楼林立,各种现代化城市设施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城市定位和特色越来越“高大上”,而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吸引了全国各地期盼成长的年轻人纷至沓来。由此可见,深圳将出现更多的城市英雄,“为她打扮,为她梳妆,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城市也因英雄而傲立。

回望过往,李瑶音说:“我对自己的所谓跨界,好像并未有过真正的思考。我觉得人生既然有各种选择,为何不多做些尝试,多些体验呢?尽管有些体验明摆着要吃苦,要放弃已经拥有的舒适——在杭州的省级报社当记者,已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我却在朋友的鼓动下,犹豫了那么几分钟后,就下了决心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体验从未有过的激情燃烧——我无法抗拒独一无二的深圳,那种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我坚信,深圳有很多的精彩、很多的故事、很多的得与失,值得去发现去见证去记录。”

无疑,李瑶音的跨界体验为她的心灵书写积累了各种无可替代的题材。

李瑶音

(曾用笔名遥云)祖籍中国浙江绍兴,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1981年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等重磅文学期刊发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出版小说集《歌咏的季节》、长篇非虚构《筑梦人——我的祖父祖母》(原名《隐形先驱者》)等,有作品入选2021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

编辑: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谢晨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